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全国"土地日"丨守好粮食生产的"耕"基

  • 2025年06月25日 09:33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守好粮食生产的“耕”基

  ——写在第35个全国“土地日”之际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说到河南,绕不开粮食和耕地。

  中原熟,天下足。可喜的是,通过持续努力,2021年以来,我省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面积连年增长。

  2024年较2020年耕地净增加205.63万亩,占全国新增耕地数量的7.5%;耕地保有量达到11294.29万亩,超出国家下达耕地保护目标338.7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915万亩,超出国家下达目标任务77.45万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筑牢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

  今年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净增长”和“两超额”,凸显的是河南的责任、担当和奉献,更是对河南耕地保护成效最好的诠释。

  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对河南而言,耕地保护意义更加特殊和重大——以占全国1/16的耕地贡献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粮食产量连续8年超1300亿斤,相当于为每位中国人贡献95斤口粮。

  “三夏”期间,中通快递上海总部的滕飞到河南出差,当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驶入河南境内,窗外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金色麦浪翻滚。“中原粮仓具象化了!”长期生活在南方的滕飞忍不住感叹。

  中原粮仓稳了,中国粮仓也就稳了!

  “省委、省政府将耕地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耕地保护工作机制,逐级分解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将耕地保护纳入市县党委和政府年度考核,实行‘党政同责、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治胜介绍。

  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如今,河南8000多万亩小麦已颗粒归仓,夏播基本结束,正在步入下一站丰收的路上。

  做好耕地保护“加”“减”法

  零容忍,是我省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态度;“长牙齿”,是我省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硬措施。

  2024年11月11日,6个县(市、区)因新增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相对突出被省自然资源厅公开约谈。“不管是哪儿,只要出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就绝不姑息。”省自然资源副厅长乔小雨的话语掷地有声。

  专项整治重拳出击,从严控新治旧,强化行刑衔接、行纪衔接,从严查处违法案件,我省持续做好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减法”:全省卫片执法检查违法占用耕地比例由2021年的6.72%下降到2024年的0.76%,新增违法用地实现动态清零。

  新增耕地从哪儿来?稳妥推进不合理流失耕地复耕;积极推进占补平衡制度改革,建立省级占补平衡监管平台,全流程、全链条监管补充耕地;今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我省持续做好耕地保护“加法”。

  “智慧耕保”能力再跃升

  在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所属河南省地理信息院,清脆的键盘敲击声与鼠标点击声不绝于耳,技术人员朱刘杰正在利用最新的“河南一号”卫星遥感影像,对全省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入库现状进行审核。

  “瞧,这块耕地图斑边界上有明显的植被覆盖情况。”由于当下季节植被树冠覆盖度较高,难以完全确定树木是否在地块范围内,朱刘杰迅速调出第一季度的“河南一号”卫星影像,通过使用不同季度影像进行比对分析,最终确定疑似情况确实是植被树冠,排除了非耕地问题。

  “我省推动耕地保护由传统的‘制度性约束’向‘智慧化治理’转变,不断完善‘人防+技防’监管体系,加快‘一张图’建设,整合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执法巡查等数据,构建‘天地网’一体化的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技术体系。”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景志刚表示。

  智慧耕保不仅体现在监管上,也带来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据统计,“十四五”以来,我省累计投入资金450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800万亩,其中2024年建成450万亩,耕地质量稳步提升。(记者 谭勇 通讯员 王星)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