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4月14日电 记者14日从河南罗山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董寨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已全面启动白冠长尾雉人工繁育项目,并计划今年新增100只人工繁育个体。

图为白冠长尾雉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活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白冠长尾雉,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雉类,其尾羽最长可达两米。由于栖息地遭受破碎化影响以及非法捕猎活动的猖獗,野生种群曾一度濒临灭绝,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董寨保护区自1994年成功攻克人工繁育技术以来,已构建起一套成熟的孵化与育雏技术路径,罗山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白冠长尾雉之乡”。
据董寨保护区研究团队介绍,今年,董寨保护区计划新增白冠长尾雉人工繁育个体100只。目前,该团队正在采用小笼饲养模式,避免白冠长尾雉因焦虑撞击笼体受伤,孵化期间的温度和湿度需严格调控,以确保雏鸟成功出壳。
为全面掌握野外种群动态,董寨保护区科研团队运用了卫星追踪与环志技术等先进手段。监测数据显示,白冠长尾雉的野外种群数量已从历史低谷逐步回升,其分布范围已扩展至大别山及其周边区域,目前在董寨保护区范围内已监测到约3000只。
董寨保护区总面积4.68万公顷,鸟类334种,占河南省鸟类的80%。除白冠长尾雉外,董寨保护区还是珍稀濒危鸟类朱鹮的重要迁地保护地,2024年成功实现朱鹮野外种群600只的复壮目标。(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