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三年突围 种业向新 中原农谷超有看头

  • 2025年04月10日 09:59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岁月如歌,沃野新篇。

  2022年4月,《“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出台。着眼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河南为中原农谷定下“一核三区”发展规划,瞄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高地、十年进入全球一流”的目标。

  三年倏忽而过,俯瞰这片热土,一批原创性、迭代性、颠覆性重大成果破土而出,中原农谷迎来四面八方的观摩者、切磋者,向世人展示“焕新”河南农业的信心。

  如何以科技之力破解“三农”难题?如何以种业破题,让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中原农谷用三年实践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看政策端建“骨架”重构体制机制

  翻开《河南省中原农谷发展促进条例》第二章,“体制机制”四个字格外醒目。条例明确提出:“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科学设置建设体系架构,形成上下共同推进合力,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

  在关键处动刀子。三年来,中原农谷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在体制机制的“骨架”上实施了一场系统重塑。

  事实上,中原农谷建设之初,虽已构建基本框架,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种业企业间的育种协同机制仍存在“断点”——创新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待提升、产学研融合深度不足。

  随着中原农谷党工委、管委会组建完成,中原农谷投资运营公司的挂牌运行,一场“管委会+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运营体系组建清晰。党工委统筹协调全局,投资运营公司市场化运作项目,由10多位院士领衔的专家委员会把脉定向——“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破解了传统农业园区“九龙治水”的困局。

  规划体系如同精密齿轮,咬合出制度创新的澎湃动能。2022年起,河南系统构建中原农谷顶层设计框架,出台《关于加快中原农谷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意见》《“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关于加快建设“中原农谷”种业基地的意见》3个纲领性文件,配套制定《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规划(2022—2035年)》2个操作指南,联动27家省直部门和中央驻豫单位形成260余条支持举措,形成了“1+1+1+2+N”的政策规划体系,举全省之力建设“中原种业航母”。

  组织保障上,中原农谷建设工作连续被列为省委“一号文件”重点事项,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推进专班,推动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河南省中原农谷发展促进条例》也于2024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各项建设工作加持法治力量护航。

  置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玻璃幕墙内,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操作着基因编辑设备,试验田里,智慧监测站正按照数字模型精准作业。眼下,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生态圈正在中原农谷加速完成,67家高能级平台在此集聚,国内外优质“农科教”“育繁推”资源纷纷涌来,更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开展了实质性合作。

  体制机制的重塑,推动高端平台在优势互补中共建共享,在集中攻关中共创共赢……在中原农谷,科研平台不再是孤立的“创新岛屿”。

  看技术端强“引擎”抢占种业高地

  野菜长在“空气里”,草莓扎根“高架桥”,番茄登上“旋转机”……中原农谷迎来研学热,当幼儿园小朋友走进位于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中原农谷现代农业科技展馆,只听得“哇”声一片。

  在满足植物所需的水、肥之外,该展馆智能控制中心里,风力、湿度、温度等数值在LED屏上实时更新。“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预警、决策与分析,提供精细化管理。”技术人员韩亚伟介绍。

  作为农业创新高地,中原农谷不仅肩负科研创新、稳定粮食生产与安全的重任,还是农业先进成果展示、示范平台。“既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实体生产车间,又是舞台、教室。”中原农谷联合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永胜这样比喻。

  中原农谷的“谷”,正是科技的“硅谷”。

  在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一根“智慧合杆”就可以覆盖600多亩土地,收集气象、地力、苗情、墒情、虫情信息后,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发布病虫害和极端天气预警,实现最大程度防灾减损。

  在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内领先的农作物分子标记选择、单倍体育种、转基因与基因编辑、感官评价与品质分析等公共研发平台建成。

  在新品种研发方面,中原农谷先后有170余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110个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高油酸花生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种业企业,逐步建立研发育种、生产加工、销售推广等种业全产业链条,构建中原农谷大中小、多层次企业协调发展格局,已引育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39家。

  中原农谷管委会主任、新乡市市长魏建平列出的数据很直观:“中原农谷带动河南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45亿斤,其中冬小麦供种占全国的50%,按种子产出比1∶40计算,每年可支撑1800亿斤粮食产能。”

  瞄准世界种业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中原农谷正重点围绕高产优质、抗旱抗逆、适宜机收、适应性广等育种方向,目标培育优良新品种200个以上,转化率达80%以上,抢占转基因技术、智能育种新高地。

  三年见成效后,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中,中原农谷计划继续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的深度合作,推动畜牧兽医所的畜禽营养与饲养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物科学所的作物前沿交叉技术中心、蔬菜花卉所的中部研发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落地;做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加强神农种业实验室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全面合作,计划新增国家级种业创新平台10家以上。

  看人才端重引育激活“第一资源”

  春日里,中原农谷展厅前的农作物品种地展区,选育自不同单位、企业的各色油菜花,带状种植,组成了田间“彩虹”。浪漫的是,这片区域的管理人员,也叫“彩虹”。

  李彩虹是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河南姑娘,几经辗转,她和丈夫带着孩子把家安在了中原农谷核心区——新乡市平原示范区。

  人才是“第一资源”。为服务种业创新,新乡市持续在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上下功夫。聚焦中原农谷发展定位和科创需求,发挥驻新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优势,推动“校院企、产学研”融合化发展,搭建了人才交流平台、协力创新平台、公共研发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放大人才集聚效应,加快种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品种研发。

  成功引入院士16名、种业研发团队53支、科研人员近400名,实现种业全领域高层次人才全覆盖,并有力带动各领域人才纷至沓来。2024年全市已延揽各类创新人才超1.6万人。

  这其中,还有许多在外求学的河南学子。苏文悦是土生土长的新乡姑娘,硕士期间在中国农科院学习番茄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毕业后通过招聘入职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如同归乡“候鸟”在中原农谷奉献青春力量。

  凝各方之力,聚八方之才。中原农谷计划进一步激发人才集聚势能,持续创优人才发展大生态和用人单位小气候,广聚一流人才。

  ——全力构建人才招引、培育、服务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深入推进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

  ——计划新引育种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30名以上、研发团队50个以上。

  ——加快推动中原农谷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在教学科研、协同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融合发展。

  ——高标准建设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和神农系列实验室教学科研基地,搭建全省农业科研策源中心。

  让更多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作为中原农谷所在地,新乡市坚持一揽子谋划,升级人才政策,制定种业人才引进“新八条”;坚持一体化推进,强化服务保障,推行人才奖励、项目申报、安居住房、配偶安置、就医就学“一站式”限时办结;坚持一盘棋统筹,优化人才生态,推动种业高端紧缺人才加快集聚。

  看市场端建链条打通转化堵点

  小麦“普冰03”,在中原农谷创下了三个“第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第一个落地转化品种、中原农谷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购买的第一个小麦品种、中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第一单挂牌交易品种。

  这三个“第一”离不开“黄金三角”。

  “黄金三角”即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科研平台的共同合作。“就是企业提需求、平台搞研发、政府给服务,一切为了种业创新。”中原农谷管委会副主任杨海峰说。

  利用“远缘杂交技术”,将野生近缘植物冰草中的高产、抗病、抗逆基因导入小麦,“普冰03”高产、稳产又多抗,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审远缘杂交新品种。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立会介绍,“普冰03”属于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基因多样性丰富,具有持续的优化、增长空间和较长的推广年限。

  去年5月份,中国农科院新乡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一场“冰草—小麦”系列种质“秀”开办,“普冰03”被“一眼相中”。

  当年8月,中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中原农谷加固“黄金三角”,积极为科企“双向奔赴”搭桥铺路。该中心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农业产业发展”为宗旨,面向全国农业领域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推介、供需对接、交易挂牌、业务培训以及科技金融服务。“普冰03”成为线上首单交易成果,创新力真正转化为了生产力。

  “黄金三角”的化学反应持续释放巨大能量:2023年126个优质新品种通过国家、省审定,10个成为农业农村部推广的主导品种;2024年推出新品种35个。

  一粒种子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涉及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等多个主体,包含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黄金三角”穿珠成链打通堵点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通过紧跟前沿基础研究、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主攻种子种苗种畜,目前,中原农谷保藏种质资源18万份,建成良种繁育基地110万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超亿元。

  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中原农谷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新乡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坚持全种业、全链条,以更大力度打造中原农谷2.0版。中原农谷将继续加快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吸引世界30强、国内10强种业企业在中原农谷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繁育基地,力争建成小麦、花生、大豆、水稻等国际一流的繁种制种基地200万亩;推动河南种业集团进入全国前3强。(河南日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马丙宇刘亚鑫)

  记者手记

  从“四端”到“N端”

  中原农谷的进化,是一场静默却深刻的系统革命。它证明:农业现代化的终极竞争力,不在于单一技术突破或规模扩张,而在于构建能够持续吸纳新要素、重组旧秩序、定义新规则的开放系统。

  中原农谷的“四端”融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一次精准的战略锚定。

  政策端以政策与法治的双重保障,构建起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屏障,从省级战略到基层治理形成闭环约束。

  技术端聚焦种业“芯片”,突破基因编辑、远缘杂交等核心技术,将生物育种从科研高墙推至田间地头。

  人才端通过“战略科学家+新农人”的生态构建,既吸引顶尖科研团队,又培育数字化农业实践者,形成“顶天立地”的人才网络。

  市场端则以全产业链逻辑整合资源,从种业研发到工业化,推动农业从初级生产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未来,中原农谷或许将从“四端”迈向“N端”,继续融合数据端、金融端、国际合作端、文化端等,参与全球竞争,形成自我迭代的创新。这种融合发展,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农业变革。不仅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将在竞争中展现中国智慧,书写农业发展的崭新篇章。(河南日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马丙宇 刘亚鑫)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