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从郑州打造“AI之城”看河南省竞逐AI新赛道

  • 2025年03月19日 09:37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原标题:AI河南有多“能”——从郑州打造“AI之城”看河南省竞逐AI新赛道

国内头部机器人企业优必选研发的智能机器人系列产品。 记者 王延辉 摄
国内头部机器人企业优必选研发的智能机器人系列产品。 记者 王延辉 摄

  从国产大模型DeepSeek爆火全球到人形机器人频频“出圈”,这个春天,人工智能(AI)的热度像花儿一样赶趟儿似地绽放。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发展人工智能是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并将“大模型”“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这些新词热词首次写进报告。

  放眼世界,人工智能发展浪潮奔涌,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塑造着未来发展格局。面对AI新“风口”,竞逐AI新赛道,郑州何以打造“AI之城”?发力AI产业,河南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勇争先?

  乘势与蓄势 郑州离“AI之城”有多远

  春节之后,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负责人陈晋忙得前脚打后脚。“去年建成300P国产算力项目,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就被全部占用。政产学研、千行百业都在积极接入DeepSeek,生怕错过这一波科技革命浪潮。”她笑着说,“未来,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将有机会训练属于自己的智能体。”

  人工智能方兴未艾,全国各地都在竞相发力。

  “北上深杭”是中国“AI之城”的“优等生”。跟这些领跑者相比,郑州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迎头追赶。

  冲击“AI之城”,郑州靠什么?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也正是郑州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和底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分析道。

  在人工智能领域,算力、算法和数据是推动其发展的“三驾马车”。

  ——蓄势崛起“算力高地”。

  算力被誉为人工智能的“发动机”。通算、超算、智算、量算……越来越多的“神算子”为河南发展频添“胜算”。

  郑州航空港区,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智算中心——河南空港智算中心万卡算力集群项目10000P算力投运在即,为大模型训练推理提供“超级引擎”。

  近年来,河南布局建设了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360中原智算中心等一批算力设施,全省已建、在建、拟建的算力中心100多个,算力供给和调度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郑庆哈城市算力网试验场、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国家嵩山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中原算力谷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郑州算力规模有望跃居全国城市首位。

  “郑州位于‘东数西算’八大算力枢纽节点地理中心,是全国算力中转分发枢纽、通信网络交换枢纽。”陈晋在手机里打开一张算力布局图,“有强大算力支撑,以及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技术加持,中原正在迎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

  ——畅通流动数据要素。

  数据是AI“生长”的食粮。

  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上,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在全国首创全省共建统一数据交易平台新模式,挂牌数据资产和上架数据服务超1500个,累计实现交易额超20亿元。

  与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相距不远,中国电子(郑州)数据创新中心擎起河南数据要素“第一楼”。着眼未来,郑州市扎实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牵手”中国电子,建设华中地区首个数据要素基础设施——数据金库,创新形成“数据元件”概念和具体操作办法,构建数据要素产业生态,让数据在安全的基础上“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助推郑州打造全国重要的“数仓、数纽、数港”。

  ——构建完备产业链条。

  作为18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郑州引育超聚变、昆仑、浪潮、科大讯飞、中科曙光、紫光、新华三、奇安信、360、APUS、中原动力、畅想高科等150余家人工智能产业链重点企业,集聚华为、阿里等大数据关联企业2万余家,算法领域汇聚各类优势团队100多个,从基础硬件、算力平台到行业应用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

  据郑州市工信局局长王智明介绍,目前,郑州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300亿元,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带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

  使能与赋能 河南催生更多“含AI量”

  “过了个春节就像隔了一个时代!”人工智能领域的集体爆发,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有多“能”。

  “ChatGPT出现的时候,好多人把它作为谈资,然而,DeepSeek火爆后,越来越多的人行动了起来,做本地化部署。”新华三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解决方案总监罗营感受尤为明显,“每天都有好几拨技术需求找上门,合作意愿强烈。”在郑州高新区,新华三牵头建设图灵小镇,助力郑州打造全国AIGC产业发展先行区。

  阳春三月,郑东新区北龙湖,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建成启用,一座产业新地标光彩夺目。

  落地郑州三年多来,超聚变持续生发聚变效应,带动河南计算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式发展和生态嬗变。这只“独角兽”在2024年销售收入突破430亿元,液冷服务器、AI服务器分别位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DeepSeek‘破圈’背后,我们提供着技术支持。”超聚变战略规划和中央研究院负责人范瑞琦告诉记者,“超聚变始终扎根中原,使能百模千态,赋能千行百业。”

  在“使能”与“赋能”间,AI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重塑和打开一个新河南。

  ——工业制造,人工智能“大显身手”。

  河南三座“灯塔工厂”之一的郑州富士康智能互联车间,AGV无人车穿梭运送物料,AI质检系统以毫米级精度筛查瑕疵,5G全连接生产线实现“熄灯生产”。

  中科慧远视觉技术(洛阳)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慧脑”通用智能检测算法平台,靠摄像机捕捉画面,交由人工智能“大脑”精准判断决策,效率相较人工提升20倍。

  最近,位于焦作的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用上了安全生产大模型后,企业安全综合管理效率提升20%、安全管理综合成本降低15%,有力赋能产业焕新升级。

  ——农业生产,人工智能天地广阔。

  拍张麦苗发黄照上传后,弘农大模型很快反馈,并对症给出防治办法。

  科大讯飞把中原总部落在郑州金水科教园区,牵头组建河南省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并联合河南农业大学开发弘农大模型,深度结合全省农业数据资源进行模型训练和参数调优,实现精准全面、统筹多场景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预警、智能决策和智能控制能力,在河南率先打造国产可控的“农业超脑”,有效赋能育种、种植、养殖等。

  ——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初露锋芒。

  “眼部一张照,健康早知道。”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王宁利教授团队研发了国内首个临床眼科大模型“伏羲慧眼”,用一套智能设备拍个眼底照片,分分钟就能出具全身体检报告,实现一眼“窥”全身。

  “AI医生”走进现实。APUS在郑州建立了全球第二总部,其千亿级多模态通用大模型是河南首个取得备案牌照的大模型。去年,APUS与河南省儿童医院合作开发了智能诊疗系统,有在线问诊、智能分诊、智能客服、健康咨询等功能,已服务超过100万人次。在河南,基于APUS大模型训练而来的垂直大模型,成功应用于医疗、农业、政务、电商、教育、文旅等11个领域。

  “大力发展AI,河南已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核心、多地协同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格局。”张占仓说,越来越多的“含AI量”让河南更“中”更“能”。

  思索与求索 “AI+”怎样“+”出新可能

  “为什么本地没有诞生‘六小龙’?”“向杭州学什么?”……“杭州六小龙”的出圈,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区域间的反思潮、学习潮,河南也在深度求索。

  2月15日,郑州“新春第一课”,全市领导干部集体学习DeepSeek;2月27日,省委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扩大)报告会聚焦AI新技术。3月1日,河南省政府与华为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政企携手向未来;同天,郑州市“AI+创新联合体”成立,郑州联通、华为、郑州大学、科大讯飞、超聚变等30余家单位共建AI生态圈。

  “人工智能+”从来不是某个企业的独木,而是一个生态的丛林。“营造更好营商环境、创新生态,集聚更多创新型人才,培育壮大耐心资本,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科创企业才能‘乘风化龙’。”采访中,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负责人表达着同一心声。

  这两年,河南集中力量、集聚优势、集成政策,先后出台《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培育行动方案》《河南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河南省培育壮大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业链行动方案》《河南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奋力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

  ——乘风,就要站上“风口”。

  古都洛阳抢抓“风口产业”,从远赴大湾区招引华为公司、落地洛阳昇腾人工智能实验室,到奔赴上海对接深兰科技、建设工业智能化洛阳中心,再到着力培育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一批人工智能项目集聚成势。

  许昌不光有胖东来,AI产业集群也在立起来。以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黄河信产、万杰智能为带动,许昌市实现了人工智能创新平台、重点企业、优势产品和应用案例等省级项目全覆盖。

  ——聚才,就要人尽其才。

  越来越多的AI人才向中原奔赴。

  世界顶尖AI科学家李明回到了老家河南,担任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做造福人类的AI,走出一条河南自己的人工智能之路”。水利、工业、农业、应急、教育、文旅……李明办公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列着他对AI赋能河南发展的一个个构想。

  国家特聘专家、郑州人白仲虎回来了,受聘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院长。最近,他忙着牵头筹备人工智能学院。原本在浙江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博士刘钊闻风而来,“希望与河南人工智能产业共成长”。

  ——抢位,就要加速奔跑。

  作为AI与机器人两大前沿技术的结合,具身智能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

  河南省科学院八楼,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30多人的团队平均年龄27岁,研发人员每天集中精力对人形机器人进行数据采集和训练测试。这里的人形机器人采用自研的肌腱绳驱技术,1.6米高的个头,仅有28公斤,重量更轻、力量更强、耐力更久、运动更灵活。

  “过一段时间,我们的人形机器人还要参加北京马拉松比赛,与富士康合作的智能装配项目也将进入产业化。”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执行主任、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介绍道,“实验室将打通AI到具身智能以及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集聚人才、落地成果、孵化企业、赋能行业,开启人机共生的新纪元。”

  机器人新赛道上,河南与众多企业一起携手奔跑。从深圳到河南,国内头部机器人企业优必选“落子”濮阳、郑州。在芝麻街1958双创园里,优必选与郑州市中原区政府合作打造全国首个嵌入式机器人产业小镇,一步步把产业链“伙伴”引入进来。

  从这个春天出发,当中原大地注入更多AI,河南努力续写“AI+”智启未来新篇章。(记者 张建新 王延辉 齐亚琼 王冰珂)

  专家解说

  “人工智能是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仍然处在技术扩散渗透的初期。面向未来,河南要更好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深入挖潜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以场景牵引产业、以需求驱动创新;结合新能源与网联汽车、智能家电、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优势,培育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优势产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呈现初创企业多、创业者学历高等特点,要重点在丰富创投基金、营造创业环境上下功夫,打造适宜于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一流生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赵西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