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河南省疾控中心生物样本库获国家认证

  • 2025年03月14日 09:42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原标题:省疾控中心生物样本库获国家认证,记者实地探访——这里藏有生命的密码

省疾控中心生物样本库一角。王建坡 摄
省疾控中心生物样本库一角。王建坡 摄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公布,河南省疾控中心生物样本库获批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许可,河南省疾控中心成为全国首家获此资质的省级疾控机构。“生物样本库”里存了什么?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3月10日,记者深入实地,一探究竟。

  1

  记者探秘:年龄最长样本已“45岁”

  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的省疾控中心大楼一层,就是“生物样本库”的所在地。

  这片占地72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样本保藏区、接收区、整理区、实验区等多个功能区域。从2007年成立生物资源室,到如今配备智能温控系统的现代化样本库,省疾控中心生物资源室主任许玉玲亲历了全过程。“以前每天要人工记录十几次温度,现在手机就能实时监控,样本就像住进了五星级酒店。”她说。

  在“非高致病性资源保藏区”,记者看到,21台大型冰箱整齐排列,每台冰箱都有专属编号,显示屏上实时更新着内部温度,大多稳定在零下77℃至零下81℃之间。

  冰箱内,静静存放着10余万支含有人类遗传资源的样本,涵盖血液、尿液、脑脊液等多种类型。这些样本源自省疾控中心过往开展的慢性病调查、疾病监测以及疫情处置等工作。其中,最早的一批样本来自1979年,当时省疾控中心在应对“布病”疫情时,采集的含有布鲁氏菌的样本,历经40多年的时光,它们依然在这里“沉睡”。

  “必须两人同时在场,才能开启冰箱。这是出于严格的安全考虑。”许玉玲介绍。样本库的安全防护堪比金融系统,每份样本都要经历三重“加密”:物理编码剥离个人信息,电子标签实施权限管理,数据传输采用量子加密技术,全方位保障样本信息的绝对安全。

  2

  身份升级:样本存量可达300万份

  打开冰箱,一排排冻存架映入眼帘,整齐摆放的冻存盒内存放着一支支冻存管。每支冻存管宛如一个微型“生命胶囊”,封存着中原大地独特的“生命密码”。它们中既有黄河流域的特殊基因样本,又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战略物资”。

  “原则上,不同样本的保藏期限也不同,工作人员会定期对这些样本抽查,一旦发现不合格,便会及时处理。”许玉玲说。

  记者了解到,在我省,除了省疾控中心的“生物样本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等医疗机构也拥有自己的“生物样本库”。

  “医疗机构的生物样本主要来源于临床患者,侧重于攻克某种疾病,而我们的样本更倾向于疾病预防。”许玉玲说。

  新获批的资质将为样本库带来怎样的改变?

  “获批后,省疾控中心生物样本库的业务范围将全面升级。”许玉玲介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接收范围,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人类遗传资源的保藏工作,重点收集保藏具有地方特色和科研价值的人类遗传资源,进一步丰富样本库的多样性;二是深化科研合作,充分利用保藏的资源,推动跨机构间科研合作与技术转化,助力科研突破和疾病防控。

  根据规划,省疾控中心样本库最大容量可存储300万份。

  3

  生物银行:助力精准预防

  在业内人士看来,“生物样本库”又被称为“生物银行”。它们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生物样本库保存的大量生物样本,为疾病预测和早期筛查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研究人员可从中分析遗传信息、生物标志物等,提前识别疾病风险人群,实现早期干预。”许玉玲说,例如,分析样本中的基因突变或蛋白质标志物,可预测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为精准预防奠定基础。

  同时,生物样本库的数据有助于了解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风险因素,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平台,生物样本库还促进了生物医学、遗传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合作。这种合作加速了新技术在精准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如生物信息学分析用于疾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这里保存的不仅是样本,更是战胜疾病的希望。”许玉玲说,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这些沉睡的“生命密码”将孕育无限可能——也许某个豫北村庄的基因样本,就是破解糖尿病难题的钥匙;或许某个病毒的遗传信息,可以帮助研发出更有效的疫苗。

  “我们希望保存的资源能发挥更多作用。”许玉玲表示,未来通过构建“样本+数据”双平台,生物样本库能更好地助力科研突破和疾病防控,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记者 李晓敏)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