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河南出台方案拓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场景

  • 2024年12月26日 11:37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原标题:河南出台方案拓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场景 调结构 促消纳 降电价

  以源网荷储一体化为抓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拓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范围,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场景更加丰富,覆盖面更加广泛。

  目前,我省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现状如何?新出台的《方案》有哪些亮点?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初见成效

  已分批实施253个项目

  今年6月,我省印发相关实施细则,在工业企业、增量配电网、农村地区三类场景先行先试,推动“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各环节高效协同。

  “在‘双碳’目标任务下,推动传统‘源随荷动’的供电模式向‘源网荷储’协调互动一体化模式转变,旨在将新能源发电的不连续性和用电负荷的稳定性要求匹配起来,让新能源‘发得出’‘用得好’,实现高效优质消纳。”省能源规划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说。

  截至12月23日,我省已实施五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共253个,在调结构、保安全、促消纳、扩投资、降电价等方面初见成效。据介绍,目前已实施项目新增光伏、风电总装机规模约542万千瓦,水电规模1.1万千瓦,储能规模约137万千瓦/380万千瓦时,新增配电线路3085公里,新增配电容量390万千伏安,可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多领域投资增长。建成后,这些项目每年可促进绿电消纳95亿千瓦时,有效提升非化石能源供应占比,推动我省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目前已实施的工业企业类项目中,我省7大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均有覆盖,预计每年减少用电成本14亿元至21亿元,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助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该负责人表示,同时,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若干智能微电网,形成以大电网为支撑、微电网为支点,相融并存、有机衔接的新型电网形态,更加有力保障能源稳定供应。

  丰富场景

  探索典型模式和实施路径

  “在前期申报过程中,由于各地积极性较高,反映相关实施细则无法全面覆盖应用场景,亟须进一步丰富。”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综合各方意见,我省出台《方案》,积极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加快项目实施,实现能源从“远方来”到“身边取”,努力为全国电力体制改革、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探索可复制、可检验的典型模式和实施路径。

  根据《方案》,我省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范围包括:增量配电网场景;工商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工业场景;家庭作坊、农村生产企业、整村开发等农村地区场景;购物中心、物流中心、旅游景区等服务业场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会议中心等公共机构场景;充电站、加油站、加气站、加氢站等能源服务站场景;煤矿、油田等矿区场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场景;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数据基础设施场景。

  重点任务

  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互动

  《方案》从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推进绿色电源建设、推动坚强电网升级、优化电力负荷管理、加快新型储能发展等五个方面部署14项重点任务。其中,科技方面,提出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重大技术示范应用、抓好创新主体培育3项具体举措,为源网荷储一体化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如何保障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顺利开展?在资金支持方面,《方案》提出相关部门要运用好政策资金,金融机构落实绿色金融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切实缓解项目资金压力;项目申报方面,电力用户可选择自主开发建设,也可委托专业队伍以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合作开发建设,受委托建设企业可作为项目申报主体;建设地点方面,鼓励在不影响土地生产和功能的前提下,探索利用设施农用地已建建(构)筑物、交通路域闲置土地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记者 宋敏)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