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感受非遗河南里的春节温度

  • 2024年12月06日 11:57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浚县正月古庙会上,几十支社火团队轮番表演,踩高跷、扭秧歌、耍狮子,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形成一道富有特色的中原文化景观。浚县正月古庙会作为“年市、社火、庙会、灯会等”庆祝活动的特色举办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记者 王铮 摄(资料图片)
浚县正月古庙会上,几十支社火团队轮番表演,踩高跷、扭秧歌、耍狮子,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形成一道富有特色的中原文化景观。浚县正月古庙会作为“年市、社火、庙会、灯会等”庆祝活动的特色举办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记者 王铮 摄(资料图片)

  北京时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的春节申遗视频里,浚县正月古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的热闹画面,折射出浓浓年味儿。河南是非遗资源大省,下面就请跟随记者的一组长镜头,感受非遗河南里的春节温度。

  镜头1

  刚结束上午的创意会,朱付军就一头扎进工作室,开始“泥咕咕”的制作。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塑传承人,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让朱付军兴奋不已:“今年春节的庙会肯定更热闹,我做的玩具销量也会上去。”

  朱付军口中的“庙会”即浚县正月古庙会,是“华北地区四大庙会”之一,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除了丰富多彩的社火表演,浚县正月古庙会上还有手工艺品展销、民间美食商贸活动,集中展示了中原地区的民俗精粹。“我希望更多人能来浚县逛一逛庙会,也希望更多人能爱上‘泥咕咕’。”朱付军说。

  镜头2

  每年参加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是国家级河南坠子非遗传承人陈胜利的“保留项目”。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省内外众多艺人都来说书亮艺,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热闹非凡。”陈胜利说。

  马街书会历史久远,数百年长盛不衰,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2006年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进入新时代,马街书会也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每年在举办书会的同时,也在文化游、民俗游等方面不断创新。让陈胜利欣喜的是:“随着传统文化掀起热潮,不少年轻人的目光也聚焦到这一古老又时尚的文艺活动上来。”

  镜头3

  “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传得飞快,让灵宝市焦村镇沟东村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李竹梅大为振奋,“希望终于变为现实,我们能做的就是深化春节文化的传承”。

  “旧时,每年一进入腊月,妇女们就‘放下锄头上炕头,拿起剪刀铰虎头’。”李竹梅说,春节是一年里的重要节日,也是展现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时节。

  中国剪纸于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河南,剪纸民俗普遍,豫西剪纸更盛。“剪纸作为一种吉祥符号,展现了国人无穷的创造力。”李竹梅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竹梅带领村民创作的“五福娃”系列奥运剪纸作品,让世界关注到豫西剪纸。此后,她和团队的剪纸作品又接连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精彩亮相。“不光立足本土,我想让三门峡剪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李竹梅的理想。

  镜头4

  “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今年春节的演出肯定更热闹。”得知春节申遗成功的喜讯时,内乡县宛梆剧团团长武新建正在整理流动舞台车。这两个月剧团演出很多,春节期间还要奔赴各乡镇巡回义演。

  宛梆肇始于明末,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号称“梆子声腔活化石”。内乡县宛梆剧团是全国唯一的宛梆剧种专业剧团。

  宛梆曾面临长达十余年的生存困境,但是宛梆人并没有放弃,他们“于清贫中坚守,在困境中传承”。如今,内乡县宛梆剧团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借助新媒体,在新时代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它的唱念做打、梨园情怀,也成了新潮流。“宛梆要发展,不仅要黏住老戏迷,还得吸引年轻戏迷。”武新建说。

  画外音

  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与期盼。在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与文化传播中心主任高有鹏看来,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人们首先敬祀祖先和天地,相互联系拜年。这里拜的并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历史。

  春节申遗的成功,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感召力与魅力,同时,也为一些非遗技艺和产品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春节作为重要的文化消费季,为‘非遗’提供了展示空间和消费市场,我们应该以春节申遗成功为新的起点,重新审视并进行社会实践,来保护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彭恒礼说。

  郑州大学文化产业中心执行主任褚金勇认为,春节文化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它已超越了国界的限制,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盛宴,“春节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还给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色添香,成为国际沟通交流的文化媒介”。(记者 杜军 张魏)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