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河南:广阔天地 “芯”潮澎湃

  • 2024年11月11日 10:49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核心提示

  农业现代化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如何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连日来,记者走进乡村一线,以蹲点方式观察、感受农业新变化,记录广阔天地的科技创新实践。

  汝阳红薯

  试管苗育出大产业

  “红薯也有传染病,一旦染上会造成不同程度减产,有的甚至减产八成以上。”11月6日清晨,刘正伟坐在汝阳县中原红薯种业中心的办公室里,聊起红薯种植滔滔不绝。可前几年他还在外面做工程生意。

  汝阳红薯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汝阳是我省重要的红薯产区,红薯种植面积15万亩。

  近年来,不少汝阳种植户的红薯受到甘薯病毒病(SPVD)等的侵袭,产量大减。“这种病毒有潜伏期,红薯被感染后,当年看不出来,但会导致下一年减产甚至绝产。”定期来访为刘正伟做技术指导的汝阳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马占宽介绍。

  “我们实验室培育出来的脱毒红薯苗,关键在于用试管苗直接扩繁,经过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等技术步骤,不需要种薯育苗,减少了环节,可以确保没有病毒。可以说,脱毒苗就是红薯产业的‘芯片’。”刘正伟说。

  刘正伟成立的公司是汝阳县中原红薯种业中心的运营主体,他还投资七八十万元建设实验室,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进行脱毒红薯苗的繁育,他也逐渐成了“红薯专家”。

  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汝阳种植大户纷纷以家庭农场及农业合作社的形式,实现了红薯的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生产。当日中午,汝阳县城关镇的张重举正组织乡亲们在他办的海德家庭农场分装红薯,将大一点的装筐、形状规则的封装入袋、卖相不太好的送去淀粉厂做粉条。

  “今年的红薯长势好,亩产3000多斤,除了引进哈密、红瑶等新品种外,重要的一点就是采购了本地供应的‘脱毒苗’,从源头上防止红薯传染病,种起来很放心。”张重举说。

  科技赋能传统红薯种植,试管苗这一招真是解决了大问题,各方都很满意:刘正伟的公司生产的试管苗供不应求;张重举等种植大户们用上试管苗,得以安心种植;参与分拣分装红薯的乡亲们,一天能赚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务工费;县里也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帮助经营主体发展红薯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目前我们每年生产健康甘薯原种苗1.5亿株,可满足5万亩核心示范区用苗需求,今后还需要继续扩大规模。”刘正伟信心满满,身后的“河南省农技推广站院联建试点”招牌闪闪发光。(记者 肖遥 王雪娜)

  洛宁苹果

  新品种打开新赛道

  11月6日,中国好苹果大赛(2024)河南赛区总决赛在洛宁举行。

  许世杰是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总站的农艺师,35岁的他从事果树行业研究已经10年有余,今年是二次受邀来到洛宁担任赛事评委。

  洛宁县地处豫西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宜水果种植,被评为“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上戈苹果”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28.5万亩,年产量38万吨,年产值15.6亿元。

  比赛“擂台”上,来自全省各地的120多种苹果样品同台竞技:看“肤色”闻香味、量“身高”测“腰围”,外检内检,观察品相和入口品尝环节样样不少,程序严格、评分严谨。

  连尝上百种苹果,果树专家许世杰虽然胃有点受不了了,心情却非常振奋:“相较于往年,今年的苹果品质明显提升。特别是洛宁正在推广的‘瑞香红’新品种,让人印象深刻。”

  当前,国内的主栽苹果品种为富士,占全国产量的60%—70%,但品种单一造成“市场拥挤”,价格上不去。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瑞香红”苹果,相较于富士品种,果形更好,甜度脆度更胜。更重要的是价格上得去,富士苹果好的品类卖到4元/斤,瑞香红起步可以卖15元/斤,且市场反应良好。

  在洛宁县东宋镇上河堤村果园,枝头硕大的瑞香红苹果像一个个红灯笼,果农依靠种苹果日子越过越红火。

  “授粉、疏花、疏果、套袋、脱袋、摘果,还有除草、病虫害防治……种苹果是个精细活儿。”果农李学保说,“果园就在村里,俺算是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保守估计一年收入4万多元,种出‘80果’(苹果直径80毫米)还有额外奖励。”

  评选结束,河南赛区总决赛结果公布: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瑞香红苹果获瑞香红组金奖。“种业‘芯片’是果业的新质生产力。公司的瑞香红夺冠,让我们更加坚定专注于中国苹果品种、品质和品牌的打造。”该公司董事长刘镇说,“借由此次大赛,我们将与洛宁果农共享苹果产业高新技术资源,加强苹果产销两端的沟通,共同推动国内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王雪娜 肖遥)

  记者手记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让乡村振兴向“新”提“质”。深入汝阳县、洛宁县等地采访,边走边看、边聊边问,让记者对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新的思考与感悟。

  首先,要有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的主体不仅有科研机构、大型农业企业,也有各类农业服务机构、农民,各方要主动作为参与科技创新。农村广阔天地,农业大有可为,各方科研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其次,科研要贴合实际。农业科技创新不能纸上谈兵,各地的气候、土壤等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洛阳不是传统的农业强市,但近年来注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汝阳的红薯、洛宁的苹果等特色产业纷纷引入新品种、新技术,走上了切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产业化新路子。

  最后,要有持之以恒的劲头。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一批“有轴劲”的人:汝阳人刘正伟本来是做工程生意挣钱,硬是要搞脱毒苗,为家乡的红薯产业作贡献;高级农艺师马占宽接受采访时,基本不谈红薯以外的话题,聊三句话,他必然说到红薯;到洛宁参赛的各地果农把比赛当成学习机会,纷纷向农业专家请教种植技术、向获奖公司询问管理窍门……

  科技赋能,这把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正为千家万户打开“致富门”。(记者 肖遥)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