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关注全省教育大会丨三个关键词看河南教育这几年

  • 2024年09月19日 09:53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9月18日,全省教育大会在郑州召开,晒出了河南这几年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成绩单”,发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动员令。

  面向新征程,河南教育事业发展蹄疾步稳。一揽子重塑性的战略举措,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保障措施,一个个多管齐下的真招实招,将推动河南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1“双一流”建设

  补短板、提质量、促改革,河南集全省之力推进高等教育起高峰,“双一流”建设和创建取得一系列成绩。

  郑州大学改革学科建设机制,坚持“学科+”理念建设8个学科创新中心,并以“人才特区”等机制强化支持。在医教协同方面,依托天健实验室和附属医院,实行基础研究和临床的双PI制,探索出新医科发展的“郑大模式”。

  河南大学以一流学科为引领,形成“1+5+N”学科发展新布局,推进“PI/团队”制,构建目标导向的“学院+研究院+基地”贯通式研发体系,明确“强理振文、新工新医”的办学新主线。

  “双航母”破浪前行,7所创建高校也扬帆奋楫,努力打造学科高峰。例如,在河南科技大学,“金字塔形”分层分类学科发展体系正在逐步构筑。聚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形成“载流摩擦学”具有“单项冠军”特质的世界一流突破方向。

  下一步,我省将加快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航母”建设,锚定研究型大学定位,力争新增若干学科进入第三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加大7所高校11个学科“双一流”创建力度,力争有更多高校跻身“双一流”建设行列。

  关键词2产教融合

  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产教融合是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

  我省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平顶山学院在推进学校向理工类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以组建面向新材料领域的省实验室“尧山实验室”为引领,紧密对接平顶山市产业体系,重点建设材料化工等学科专业群,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将产教融合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校企“牵手”协同育人,为产业发展“量身”培养高素质人才。

  未来我省如何进一步构建产教融合职教体系?全省教育大会提出,将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建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提高实操就业能力为导向,建设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做到以产引教、以教促产。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要创新引企入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机制,推动校企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同向发力。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推进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争取更多高职学校和专业进入国家高职“双高计划”。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纳入课程内容,更好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3深化改革

  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入推进,在高校中积极实施行政“大部制”、教学“学部制”、科研“PI”制、学生管理“学分制”等,高考综合改革稳妥推进……在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过程中,我省教育综合改革也在不断迈出新步伐。

  作为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积极探索,搭建“学科专业化建设”和“年级精细化管理”双轮式发展架构,在课程实施、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摸索出一系列有效可行的路径。

  面向未来,我省将继续深化改革,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稳妥整合小、散、弱学校,逐步实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寄宿制中学向县城所在地集中;深化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和育人机制创新,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加快培育科技、人文、外语、艺体、综合等特色高中,重点设立一批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记者 樊雪婧 记者 曹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