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晋豫之约文化交流与传承保护谱写新篇

  • 2024年08月19日 10:13
  • 来源:郑州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丝绸之路·黄河:长河灵岩”主题展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丝绸之路·黄河:长河灵岩”主题展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8月18日上午,“丝绸之路·黄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郑州博物馆召开,来自山西大同云冈研究院嘉宾一行来到古都郑州,就两城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和河南有关专家、领导交流畅谈。从8月5日至今,郑州博物馆与大同云冈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丝绸之路·黄河:长河灵岩展”与“高致:五岳系列艺术展”,两地市民与游客在家门口、在旅途中享受到了异地他乡的文物之美与历史厚重,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传承在交流碰撞中写出新篇。

  文明丽迹 豫见云冈

  把“石窟”搬入博物馆是怎样的体验?8月5日,“丝绸之路·黄河:长河灵岩”主题展览在郑州博物馆开幕。通过3D打印技术完整呈现的云冈石窟第十二窟将飞天乐伎、古代乐器、诸天乐舞惟妙呈现。灯光铺洒,深红与金黄点缀其间,这间来自700多公里之外的“华乐圣殿”真实且震撼,一经开放就吸引市民排队拥入。

  “没想到石窟竟然也能有这么鲜艳的色彩!”举着手机拍摄的陈先生赞叹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云冈石窟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后的和平年间开凿,经过北魏、北齐、隋唐等多朝凿刻,最终诞生于武州山下。它既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又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除了1∶1复刻的云冈石窟第十二窟,在“丝绸之路·黄河:长河灵岩”展厅中,北魏时期的精美瓦当、釉陶板瓦也在诉说着千年前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漫步展厅,从魏文成帝时期佛像的真容巨壮,到孝文帝时期穷诸巧丽,市民们无需千里跋涉,就能在博物馆中一睹石窟艺术的精妙。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通过此次展览能够看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交流往来,展览来到河南,对于郑州的观众来讲,能够对山西、特别是山西北部的历史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豫见云冈”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据记者了解,云冈石窟石质文物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二十年来,在云冈研究院的努力下,从石窟本体到关联内容的数字化,研究人员攻坚克难,构建了完整的高浮雕石窟数字化体系,在技术、艺术、学术的碰撞交融下持续创新,不断提升数字化成果应用水平。如今,利用三维扫描以及虚拟修复平台等技术,不仅让石窟的保护修复工作如虎添翼,也让这些珍贵数据能够以更立体、更真实的面貌与观众相见。

  晋观嵩岳 水墨留香

  巨幅水墨拓片依墙垂落,游客们驻足静望,感受着来自中岳嵩山的大气磅礴。8月16日上午,“高致:五岳系列艺术展”在山西大同云冈博物馆开幕。游客们在欣赏完精美的石窟艺术后,在景区中的博物馆中,体验了这道来自中原大地的“文化大餐”。

  此次展览共带来嵩山原拓作品11套,以及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封曙光先生的33幅当代创作。这些出自启母阙、太室阙、少室阙、中岳庙、少林寺、嵩阳书院等建筑的石碑拓片,与封曙光十年求工所创作出的精品力作,将嵩山自然景观与人文盛景尽收笔墨,游客在俯仰之间就能感受到嵩山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

  不同于石窟造像的立体呈现,一幅幅水墨拓片、山水画作给游客带来了平面之上的艺术体验。“一路走来,不但欣赏完了石窟,还能看到来自河南的画作,真的十分惊喜。”来自山西太原的刘先生说道。据记者了解,展厅中的拓片和绘画二者皆以墨色浓淡在纸张上描绘出嵩山的巍峨壮丽与深邃神韵,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意蕴,又传递出中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所产出的水墨拓片,同样能够引发山西游客的强烈共鸣。这些散布于嵩山中的碑刻文字,历经汉、魏、唐、宋、金、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凝聚了中国先民独特的宇宙观和审美观,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沿革和岁月变迁。“有机会一定要去嵩山旅游,亲身体验一下中原文化的魅力。”在巨幅拓片《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旁,游客昝晓亮女士对眼前的水墨画作赞叹道。

  名城相约 历史回响

  郑州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黄河、大运河、长城三大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综合叠加的国家中心城市。目前,郑州市拥有世界遗产2项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项89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49项,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于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大同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2300年的建城史,曾经是两汉名郡、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63处、市级62处、县级277处。

  8月以来,郑州与大同联合举办的“双城展”,不仅让两城完成了历史交流与文化沟通,也让两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得到交流提升。近年来,郑州与大同通过政策引导,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责任落实,优化制度与队伍建设,将文物保护放在首位的同时加强开发利用,将技术用起来、把文创做起来、让文物“活”起来,文旅活动与节日策划频出,博物馆前长队蜿蜒已成常态。

  座谈会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李琴说,郑州与大同两个城市有很多共性,无论是中岳嵩山还是北岳恒山,都是中华地理标识。本次展览为未来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与思路,两地历史文化交流的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如今,郑州博物馆“丝绸之路·黄河:长河灵岩”展、云冈研究院“五岳系列艺术展”相关话题登上本地热搜榜,阅读量达1500万,获得了广泛的专业和社会好评。“双城展”的成功举办,为两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了一次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记者 李居正 文 马健 图)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