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河南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 2024年05月22日 10:14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原标题: 河南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豫”见和美乡村

  高标准农田里麦穗摇曳,蔬菜大棚内番茄苗绿意盎然,乡村大食堂饭菜飘香……5月20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豫南平原片区)现场会在周口市淮阳区举行,交流平原农区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指引。

  传统平原农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精准务实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也是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首要任务。

  当日正值小满节气,民谚云“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在淮阳区王店街道路楼村田村一体示范片内,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高标准农田里麦浪滚滚,麦香阵阵。

  据了解,淮阳区建成高标准农田120.8万亩,并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经营规模化、灌溉节能化、土壤优质化等“九化标准”,流转托管土地70.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5万亩,土地生产能力提升了10%,年粮食增产3000万斤以上。

  我省以最严格的标准落实耕地保护要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与村庄规划深度融合,绘就“村在田中、田在村间”的良田美景,交出了平衡保粮食与促发展的答卷。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产业作支撑。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

  郑集乡官路边村产业园内,蔬菜大棚排列整齐。这里的西红柿年产可达760万斤,利益联结58个行政村,每年可为联结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6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600名农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到8万元,实现群众得股金、村集体得租金、企业得效益“一举三得”。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示范园23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园区总产值超600亿元,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就业90万人。在“土特产”上做文章,铺就乡亲们的“致富路”,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只有建设好乡村的美丽生态,才能带动乡村的美丽发展。以前,农村污水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弱项,发黑发臭的水体让人避之不及;如今,完善的污水治理体系、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让黑灰水变成了庄稼果蔬的“营养水”。

  在淮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七种模式”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现已在全国、全省推广应用,走出了一条适合平原农区“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生活污水治理之路。

  截至目前,我省已完成1.3万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1.6%。全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以良好生态环境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天蓝、水清、粮丰、人富的和美乡村图景正在中原大地铺展开来。(记者 赵春喜 见习记者 刘一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