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12月8日电(经晓佳) “生物育种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我们要通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性状的优良品种。”12月7日上午,在2023世界5G大会“5G与智慧农业育种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如是说。

该论坛以“5G加持生物育种”为主题,邀请院士专家、解决方案提供商、应用企业围绕5G等技术在智慧农业育种中的应用和解决方案等话题展开探讨。
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生物技术从“实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发展,高通量测序、基因合成等生物技术为信息技术发展和数据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万建民看来,信息技术驱动的生物技术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谈及智慧育种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万建民给出构建IT驱动的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IT和BT融合智能设计重大平台建设、构建信息技术驱动下生物技术产业新生态三点建议。
“我国必须加大创新与产业化力度,突破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瓶颈,培育新兴产业,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万建民进一步表示。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也是育种大省和用种大省,农作物育种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国推广面积前10位的小麦、玉米、花生品种,河南分别占了6个、5个和6个,占据了半壁江山。河南种子市场的规模也是全国第一,小麦、花生的供种能力也是位居全国首位的。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杨玉璞在会上介绍河南种业情况时指出,近年来,河南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助推以中原农谷为核心的种业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建成运行,国际小麦、玉米研究中心,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不断完善。河南种业平台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种业创新攻关提速提质。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了27个农业良种联合攻关项目,参与进来的企业有75个,育种创业团队81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河南如何发挥育种领域的持续性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育种技术更新迭代快,河南要想保持在育种领域的持续优势,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也提升我们的育种整体水平,不仅为河南的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做贡献,而且服务黄河流域甚至更大的区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