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喜迎二十大·河南这十年丨“三农”篇章更出彩

  • 2022年10月11日 11:17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王宇

  中新网河南新闻10月11日电 (李新贺)“这十年,河南农业农村发生了令人鼓舞的深刻变化,乡村振兴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10月10日,在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发布会乡村振兴专场,河南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万里如是说。

  河南是产粮大省,被誉为“国人粮仓”。马万里介绍,十年来,河南省粮食总产先后迈上了1200亿斤、1300亿斤两个百亿斤新台阶,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强的小麦,不仅解决了全省1亿人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稳居全国第一。率先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平均每亩年增产150斤左右。着力打好种业翻身仗,规划建设“中原农谷”,成立神农种业实验室,积极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1%,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3%。

  做强粮食产业,生产端和加工端同样重要。河南依托资源禀赋、市场环境等优势,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优质花木、优质茶叶、优质食用菌、优质中药材、优质水产品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业,推动酒业、奶业、中医药振兴,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肉、蛋、奶、蔬菜、食用菌等重要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同时,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建成了以1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创建了17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6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80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培育出双汇、牧原、三全、思念、白象、想念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品牌。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马万里表示,十年来,河南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全省718.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同时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认证,促进人口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

  2021年河南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3元、年均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从2012年的2.49缩小至2.12。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073元,较2012年提高8387.4元。农村耐用品消费快速增长,2021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39.3辆,比2012年增长674.2%;电冰箱拥有量101.0台,增长51.0%;空调拥有量135.1台,增长262.7%。

  建设环境干净整洁、生产生活绿色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如何改善人居环境,让村庄旧貌换新颜,使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十年来,河南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3.3万公里,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乡镇和农村热点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推进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县域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1%,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率87.5%,农村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率99%以上。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65.9%,创建了一批“美丽小镇”“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开展“五星”支部创建,不断深化“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全省平安乡镇(街道)、村(社区)占比动态保持在80%以上,50%以上的乡镇和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

  “河南将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每年打造10个美丽乡村示范县、100个美丽小镇、1000个四美乡村,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整体提升。”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文绪华说。(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