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

河南省绿色低碳转型工作会议召开

  • 2022年08月19日 10:37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楼阳生在全省绿色低碳转型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生态优先 依靠科技创新

蹄疾步稳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王凯主持 刘伟出席

  8月18日,全省绿色低碳转型工作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就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进行专题部署。省委书记楼阳生讲话,省长王凯主持,省政协主席刘伟出席。

  楼阳生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为我们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刻认识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美丽河南的根本途径,是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治本之策,把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机遇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动力、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蹄疾步稳、久久为功,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点燃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楼阳生强调,要聚焦重点任务,树牢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要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有序调整能源结构。一体打好“控煤、稳油、增气、引电、扩新”组合拳,推动煤炭煤电绿色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拓宽能源外引渠道,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二要突出能效导向,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强化能效约束,严控“两高一低”项目,以绿色、高效、清洁、智慧为方向,加快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能源消费空间。

  三要强化创新引领,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卡脖子”、迭代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力度,注重开放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引育,加快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以科技含量提升发展绿量。

  四要前瞻谋划布局,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围绕氢能利用、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前沿领域,着力补链强链延链,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努力在新赛道上起跑领跑、在新领域里发力抢滩。

  五要深化标本兼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入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深化“四水同治”,推进“五水综改”,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强生态碳汇能力。

  六要树立低碳理念,全面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强化节约、环保、生态意识,围绕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发展绿色消费、绿色交通,推广绿色建筑,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社会。

  楼阳生指出,要加强党的领导,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立足自身职责、加强协同配合,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宣传引导,汇聚绿色低碳转型的强大合力。结合“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强化理论武装,提升专业素养,确保行动上坚定不移、策略上稳中求进、作风上务实高效,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保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通报了全省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推进情况。平顶山市、信阳市、许昌市、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发言。

  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及各县(市、区)设分会场。

  孙守刚、江凌、费东斌、陈星、安伟、孔昌生、刘玉江出席。(记者 冯芸 马涛)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