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投稿邮箱:henannews@126.com

从“战太行”到“富太行” 红旗渠浇灌出“幸福花”
  • 2021年03月26日 11:57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责任编辑:邓小强
  • 图为蜿蜒在太行山峭壁上的红旗渠。杨大勇 摄

      中新网安阳3月24日电题:从“战太行”到“富太行”红旗渠浇灌出“幸福花”

      作者杨大勇

      3月的红旗渠畔,树木吐绿,花儿绽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渠中碧水流淌,似在诉说6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对林州人来说,红旗渠由“梦”而起、而为、而成,它的每一朵浪花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涵着同一种精神。

      林州地处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家住在山间,用水真作难。担水要翻山,吃水似油盐。”是林州人吃水难的真实写照。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红旗渠破土动工。在时任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等人带领下,林州人决定在高耸陡峭的山崖上,凿开一条通水之渠。

     图为碧水从红旗渠中缓缓流过。杨大勇 摄

      历经十载,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个渡槽,垒砌1515.82万立方米土石方,一座包括总渠、干渠、支渠、毛渠在内的全程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蜿蜒在太行山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的壮观令走进它的人折服,红旗渠的故事令听到的人感动。

      今年73岁的张买江在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已经当了8年的讲解员。每讲一次,张买江的眼中都会饱含泪水。

      提起那段难忘的岁月,张买江总是难掩激动。他一边向记者展示当年的照片,一边回忆那些令他刻骨铭心的日子。“这是红旗渠通水时现场欢呼的照片,这是通水后我担水的照片,这是我获得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的照片……”一张张照片打开了张买江的话匣子。

     图为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的“咽喉工程”青年洞。杨大勇 摄

      “我13岁参加修建红旗渠,是当时最年小的修渠人,但却有工地‘小老虎’之称。”张买江向记者介绍,当年他年纪小,工地不收他,但捱不住他的坚持,“我干不了重活和技术活,就奔波于各工地上背钎捻钻,脚底板磨出血泡很正常,后来又学会沿山点炮。”

      张买江说,通水那天,他和很多修渠人坐在渠坝边,等待放水时刻。“当水喷涌到眼前的那一瞬,现场除了欢呼声和痛哭声之外,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表达当时的心情。”

      “红旗渠是生命之渠、希望之渠。”在当地百姓心中,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的“传家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州人奋发图强。

     图为红旗渠纪念馆里,几乎每天都会有参观者观看、聆听红旗渠的故事。杨大勇 摄

      “在当年工地上,林县党员干部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住山崖、宿石缝。几块篷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指挥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锅就是大伙房……支撑林县人民不畏艰难的背后,是党的坚强领导,是决心实现梦想的钢铁意志……”在林州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每天一遍一遍讲解着红旗渠昨天的故事,也一次次续接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助、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60年过去,红旗渠两岸已是翻天覆地的巨变。

      红旗渠从北到南贯穿整个黄华镇,镇长常海宝介绍,两岸的村不仅脱了贫致了富,有的还成了“网红村”,有的是乡村振兴示范村。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那一代红旗渠建设者有的依然在用他们的双手践行着红旗渠精神,引领着新一代林州人艰苦创业、不懈奋斗。”采访中,“发挥红旗渠精神的传家宝作用”是常海宝挂在嘴边的话。

      林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林州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红旗渠精神贯穿其中,也生动实践了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弘扬。“116万红旗渠儿女正是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形成了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

     图为通水那天,红旗渠两岸人山人海(红旗渠纪念馆陈列图)。杨大勇 摄

      60年前,林州人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靠一锤一钎一双手,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红旗渠,结束了当地“水贵如油”的历史;60年后,红旗渠浇灌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建筑之乡、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等朵朵“幸福花”,林州人用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谱写出从“战太行”到“富太行、美太行”的发展篇章。

      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研究员申伏生看来,红旗渠精神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他说,回顾那段历史的意义,在于新时代如何凝聚民众信心和力量,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继续为富民强国目标努力。(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