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承百年的“非遗”技艺被注入创新发展的时代活水,会迸发怎样的产业转型升级能量?
“十四五”期间,河南周口持续深挖地方文化宝藏,精准聚焦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淮阳泥泥狗、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的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以及2008年列入省级“非遗”的项城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三大标志性项目,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从珍贵的文化标识蝶变为驱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走出一条独具周口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碗胡辣汤:“熬”出百亿元产业链
“作为河南美食的名片,周口逍遥胡辣汤早已不止于一碗汤。”西华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通过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推动工业化转型、打造品牌矩阵,使这一‘非遗’美食突破了地域和时令限制。”
标准化与工业化是胡辣汤产业发展的关键。西华县全力扶持胡辣汤产业向纵深拓展,建设胡辣汤“非遗”体验工坊、文化博物馆,开发“胡辣汤制作体验游”线路,让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深度了解其历史渊源与制作技艺。这不仅提升了旅游吸引力,更反哺了本地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形成了“以文促旅、以旅兴商”的良性循环。
产业链的延伸同样令人瞩目。近年来,西华县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研发便携汤包、浓缩底料等预包装产品,通过电商与商超渠道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此举反向带动了本地辣椒、香料及牛羊肉等原料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发展,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品牌建设让胡辣汤实现了价值提升。通过持续举办美食文化节、打造地域公共品牌,胡辣汤从街头小吃跃升为代表周口城市魅力的文化IP。以高群生胡辣汤、逍遥老杨家为代表的胡辣汤品牌,通过标准化、工业化与品牌化的“三重洗礼”,已催生出庞大的“味觉经济”。如今的胡辣汤,正从传统的地域小吃成功转型升级为一个带动农业、食品工业、餐饮业和文旅业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河南美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一支毛笔:“书写”文创融合文章
“我们坚持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与使用者。”项城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我们将毛笔与现代教育结合,开发书法教育套装,将毛笔与国学、美育培训相结合,培育了新的消费市场。”
“十四五”期间,当地积极引导制笔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与品类拓展,鼓励传承人与设计师、艺术家合作,开发出更适合现代书写习惯和审美需求的精品毛笔、纪念笔。同时,拓展产品线,将毛笔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如毛笔造型饰品、文具礼盒、旅游纪念品等,开辟出全新的消费市场,使其从单纯的书写工具转变为承载文化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产业链协同发展成效显著。项城毛笔产业的发展同步拉动了本地毛料处理、笔杆雕刻、包装设计等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以汝阳刘笔业为例,这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好勤家族创办的制笔企业,坚持以产业化传承发展为核心,形成了以“中华老字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根基的发展新格局,成为年产值近亿元的行业领军企业。
销售渠道的创新同样值得称道。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企业积极布局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等新渠道,直接触达全国书画爱好者与普通消费者。同时,项城毛笔频繁亮相于国内外高端文化交流活动,将汝阳刘毛笔推向国际舞台,全力打造“项城毛笔”地理标志品牌,提升整个产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一只陵狗:从“活化石”到文化IP
淮阳泥泥狗,造型古拙、色彩鲜明,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泥泥狗的品牌化历程,是其从民间工艺品升级为文化消费品的关键。
传承人群的多元化发展构成了泥泥狗产业的基础。当前,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述章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权威,坚守着泥泥狗最本真、最传统的艺术风格,其作品被视为艺术收藏品;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波为代表的创新力量,正通过工艺革新(陶化烧制)和版权运营,坚持“工作室+农户”模式,将泥泥狗发展为年产值数百万元的产业;其他重要传承人各自拥有稳定的创作风格和客户群体,共同构成了泥泥狗传承的多元生态。
IP化运营让古老的泥泥狗焕发新生。淮阳区“非遗”保护中心及区文旅公司近年来坚持整合资源,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当地泥泥狗生产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打造“淮阳泥泥狗”地域公共品牌;另一方面邀请设计师团队提取泥泥狗图腾元素,进行系统化的IP形象设计,开发出“泥泥狗文创”系列,并将其广泛应用于T恤、帆布包、手机壳等现代文创产品中,使其从祭祀用品成功转型为时尚潮品。
传播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扩大了泥泥狗的影响力。“十四五”期间,淮阳泥泥狗坚持“走出去”战略,多次赴英、法、日、韩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先后登上央视《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参加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等高端展会,极大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公众认知。
一碗汤、一支笔、一只狗,这些深植于周口大地血脉的文化符号,如今正突破传统的边界,焕发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蓬勃活力。
目前,周口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非遗”项目50项、市级“非遗”项目165项,构建了完善的国家、省、市三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十四五”期间,周口依托这些“非遗”资源加大了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出“弘周礼”系列文创产品近200种,并打造了“非遗”工坊、“豫东画谷”特色艺术园区、“紫薇柿界”观光园等新业态。(李瑞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