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

蓝白染岁月 布里生繁花——李氏扎染的传承之路

  • 2025年11月04日 12:09
  • 来源:周口晚报
  • 责任编辑:经晓佳

  豫排联赛期间,周口市体育馆内的“文旅集市”热闹非凡。李氏扎染与周口盘纸、麻绳编织、华英面塑等非遗项目同台亮相,让非遗与体育碰撞出绚丽火花。

  作为川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扎染代表性传承人,李静已与扎染相伴20余年。她不仅用双手延续这门百年技艺的温润质感,更以创新思维为扎染注入活力。日前,记者走进李静的工作室,探访这片专属扎染的“蓝白世界”。

图为市民展示扎染作品。
图为市民展示扎染作品。

  一缸蓝染,结下半生情缘

  墙上,扎染连衣裙、衬衫,色彩从浅蓝到深蓝渐变,图案富有艺术感;桌上,扎染装饰画、山水造型的扎染装置,极具艺术魅力;文创区里,抱枕、小动物玩偶等物件错落摆放……周口中心城区纺织路静轩扎染工作室里,处处透着艺术与生活交融的巧思。

  “第一次对扎染心动,是小时候看奶奶在院子里煮染布。”回忆起与扎染的初遇,李静告诉记者。

  小时候的李静,总爱蹲在染缸旁,看着奶奶将素净的白布浸入深蓝色的染液中,待捞出晾晒后,布面上晕开的不规则花纹,就像藏着无数神秘的自然密码。这份充满好奇的童年记忆,成了她与扎染缘分的起点。从如何将棉线紧紧绕着布料缠出规整的结,到凭肉眼分辨染料的浓度是否适宜,她学得格外认真。

  随着技艺日渐熟练,她不再满足于简单复刻,开始尝试独立设计纹样。慢慢地,扎染对她而言从一种“跟着玩”的兴趣,变成了融入生活细节的习惯——家里的桌布是她亲手染的,孩子的小衣裳上也印着她设计的浅蓝花纹。

  20多年过去,当初那个蹲在染缸旁的小女孩,已然成长为李氏扎染的第四代传承人。

  “这门手艺早就不是谋生工具了,是刻在我生活里的热爱,更是我必须扛起来的责任。”李静轻抚着一块刚染好的布说,每当触摸到染布上细腻的纹理,就像能与祖辈隔空对话,这份跨越时光的联结,让她从未想过停下传承的脚步。

  一块染布,藏着文化与智慧

  在工作室原料区,几个古朴的陶缸里装着深褐色的液体,凑近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这是李氏扎染的“灵魂”,用板蓝根手工制作的天然染料。

  “很多人觉得扎染就是‘扎起来染’,看似简单,其实每一步都藏着老祖宗的大智慧。”李静拿起一块刚染好的布,向记者细细拆解这门技艺的文化价值。

  李氏扎染的第一个“讲究”,是对自然的敬畏。制作染液时,需先采摘新鲜的板蓝根叶和根,洗净后浸泡在清水中,一周后捞出杂质,再进行二次沉淀,整个过程要持续一个月,直到染液变得清澈醇厚。

  “化学染料确实上色快、成本低,但少了植物染的温润质感,贴身穿还可能刺激皮肤。”李静解释道,祖辈选择板蓝根作为染料,不仅因为它能染出独特的蓝白色调,更因为这种“顺时应季”的制作方式,暗含着“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全程不污染环境,是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见证。

  而扎染的珍贵,更在于其“不可复制性”。捆扎时用到的“折、揉、缝、扎”等手法,没有固定模板,全凭手艺人的手感与经验。

  李静随手拿起一根铅笔,将布片围绕铅笔轻轻旋转几圈,再用棉线快速捆扎紧实。她告诉记者:“你看,哪怕两个人用同样的工具、同样的步骤,只要扎结的松紧度、折叠的角度有细微差别,最后染出的花纹也不一样。”

  这种“每件都是孤品”的属性,是机器批量生产无法替代的。

  此外,扎染纹样里还藏着深厚的文化记忆:“蝶纹”源自老一辈对“破茧重生”的美好祝愿,过去常被绣在姑娘的嫁妆上;“水波纹”“吉祥结纹”则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生活美满的期盼,这些纹样代代相传,成为延续文化根脉的重要载体。

  不过,这份坚守也曾充满挑战。前些年,机器印染凭借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传统扎染因耗时费力,渐渐没人愿意学,“冰裂纹染”“植物拓印染”等老技法更是差点失传。

  李静至今记得,为复原“冰裂纹染”,她反复调整染料浓度和冷冻时间,前4次都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五次,看到布面上终于裂开细碎的蓝纹时,她忍不住红了眼眶。

  “那时候我才真正懂得,‘守艺’不只是守住表面的技法,更是守住祖辈留下来的文化底气。”李静感慨地说。

  一份巧思,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如果只是把扎染锁在柜子里、挂在墙上,那它早晚会被时代遗忘。”在李静看来,传承非遗的关键,不是固守传统,而是让老手艺“活”在当下,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多年来,她在“守老”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用一系列扎实的行动,让扎染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在“守老”这件事上,李静格外用心。她花两年时间,整理先辈留下的十多种传统技法,把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还特意拍成视频存档,生怕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此外,她主动走进社区、小学开设公益扎染课,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扎染的历史与文化,手把手教孩子们捆扎、染色。去年,她带领20个孩子创作的扎染作品,入选非遗展。李静为此更加坚定了“从娃娃抓起”的传承思路:“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扎染,不仅能学会一门手艺,更能在他们心里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而创新,则是李静让扎染“出圈”的关键。她跳出传统扎染多为大件布料的局限,设计出小巧精致的扎染发卡、帆布包等文创产品。这些带着非遗温度的小物件一推出,就深受年轻人喜爱。在2025河南省文化创意大赛、第七届河南省“金鼎奖”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上,她的《秋不凉》作品入展,吸引了群众驻足欣赏。

  李静推出的“扎染体验课”,吸引许多女性群体参与,十多年来她已培训上万名学员。她将扎染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出简约时尚的衬衫、连衣裙。不少年轻人穿着这些衣服上街,直言“这是一种看得见的文化自信”。

  “我想把工作室扩建成‘扎染文化园’,既能展示老物件、传承老技法,又能提供体验空间,让更多人感受扎染的魅力;还想培养年轻的传承人,让他们带着扎染走得更远、更广。”李静满是期待地说,“非遗的生命力,从不在玻璃展柜里,而在一代代人的手里、心里。扎染不只是一块布,更是一份值得好好守护、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记者 邱一帆 王吉城 文/图)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