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

骨排箫:穿越古今的天籁之音

  • 2024年11月13日 14:50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原标题:豫博里的中国 | 穿越古今的天籁之音

 骨排箫
骨排箫

  所处年代:西周初期

  器物规格:由13根禽类腿骨骨管组成,最长管32.7厘米,最短管11.8厘米

  出土地点: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

  馆藏单位:河南博物院

  “骨排箫是西周初期音乐文物,1997年出土于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骨管中空,内有淤泥填塞,出土时管身有明显的人字形带束痕迹。”11月12日,在河南博物院展厅,讲解员马文笛正向游客讲解骨排箫。

  “我们现在看到的骨排箫由长度递减的13根禽类腿骨骨管组成,最长管32.7厘米,最短管11.8厘米,成排固定在一起,造型轻灵。”马文笛介绍。

  排箫音色醇美清澈、飘逸悠扬,既能独奏,又可合鸣。郑州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几千年前的古人能做出这么精致的乐器让人不可思议,而且他听过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用仿制骨排箫吹奏出的曼妙乐音,真可谓“排箫声起,乐动千年”。

  这种乐器是如何演奏的呢?“吹奏时,应左右手各执一边,低音(长管)在左,高音(短管)在右。骨排箫的吹孔,多数为敞开的圆孔,吹奏者可根据吹口的角度和力度对乐器的音高、音色和音量进行调整;左右平移吹出音阶式旋律。”马文笛说。

  值得一提的是,太清宫长子口墓共出土了四件骨排箫,河南博物院展出的骨排箫是其中保存最为完好、骨管数目最多、最为精致的一件,其编管规范、选材精细、制作精良,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骨质排箫。

  “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箫管的天籁之音是文明的先声,是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艺术脉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中国文化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骨排箫的出土,对我们了解、研究西周初期音乐史的演变和发展、音阶的规律和性能、乐器编列及艺术审美、社会转型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马文笛说。(记者 杜军)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