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3月25日电 “咚咚,锵锵锵!”近日,由开封禹王台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联合举办的“文化遗产我保护”文明实践活动热闹开场。活动现场,盘鼓、二鬼摔跤、磨门八卦拳、陈式太极拳等非遗文艺表演轮番上场。广场周围,摆满木板年画、吹糖人等非遗元素的文化市集,更是给群众带来不少乐趣。

禹王台区现有非遗项目86个,国家级3项、省级7项、市级22项、区级54项。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禹王台区对辖区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分类保护。2019年以来,禹王台区连续组织开展三批共计54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认定工作。收集整理辖区内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等多个门类的非遗项目,加强禹王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

“近几年,政府对非遗重视起来了,群众也更有兴趣了,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舞台展示自己的手艺。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好、传承好非遗文化。”开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都面塑第七代传承人邢胜男说。
将动态演出与静态展示相结合,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禹王台区创新载体、多措并举促进非遗文化活起来、潮起来。开设禹王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系统展示辖区磨门八卦拳、石氏三法门、开封盘鼓等非遗资源,让群众了解、知道并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举办非遗市集,让非遗走进群众身边,融入日常生活,让群众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与乐趣。在区属微信公众号开设“非遗传承”专栏,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多维度系统展示辖区非遗文化。开展非遗大讲堂、“文明探源我来说”非遗保护志愿服务宣讲活动、非遗文明实践活动等,通过非遗传承人授课、宣讲员阐释等多种形式促进交流分享,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禹王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鹏飞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深入挖掘辖区非遗资源,加大保护力度。同时结合现代技术,使优秀非遗文化进一步可见、可感、可知,不断活起来、潮起来。(王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