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

鹿邑深挖老子文化宝藏 助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 2023年07月13日 10:00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李新贺

  中新网河南新闻7月13日电 (刘鹏 李小伟)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陈抟公园迎来早起的人们,在巍峨的城墙下和悠扬的乐曲中,市民陈玉增和几个老友一起练习太极拳,虎虎生风。不远处,十几位身穿汉服的国学爱好者排好队形后,齐声诵读《道德经》,声音响亮。

  “改造后的陈抟公园与修复后的古城墙相得益彰,并与北侧的明道宫建筑群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陈玉增说,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古建悠悠,尽显古城新韵。

  鹿邑县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故里,春秋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龙山文化遗址等多处历史文化遗存,明道宫和太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据史书记载,太清宫曾为唐皇家庙,历史上曾有八位帝王亲临鹿邑拜谒老子。现在城区仍有一段明清时期夯土城墙,见证着古城曾经的辉煌。

  近年来,鹿邑县将历史渊源、城市精神、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浓缩成一条主线,大力实施“产业兴城、文化立县”战略,依托老子文化的辐射力,深挖老子文化“宝藏”,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持续擦亮“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文化名片。

  本着“尊重历史,恢复原貌”的原则,鹿邑县高标准完成老子文化旅游景区和县城及周边旅游景点建设,充实老子文化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内涵。此外还加快推进全域文旅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老子文化博物馆、图书馆于2022年3月开馆运营,飞鱼侠水上乐园、中华李姓文化园等项目建成使用,明道宫遗址公园和紫气大道旅游专线项目初见成效。

  “为让老子的形象立起来、活起来,鹿邑县打造了集画模声光技术于一体的老子文化博物馆,分设老子故里、传说中的老子、现实中的老子、老子的影响4个展厅,用科技手段展示老子生平及道学发展,让参观者以极佳的现场感与沉浸感认识老子。”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孙彩虹介绍说,这是目前国内建成的研究老子文化最全面的展馆。

  老子喜欢水,依水而居,观水悟道。穿城而过的涡河是鹿邑的母亲河,四季水量充沛。2500多年前,老子曾在涡河岸边发出“上善若水”的感叹,成为《道德经》名句。为打好“水文化”牌,鹿邑着力建设了涡河省级湿地公园、惠济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千年古银杏园,集生态保护、文旅开发、湿地科研等功能为一体,已成为城市新的景观带。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近年来,鹿邑创新文旅发展模式,围绕老子文化打造老子故里民俗文化体验街区、运河老街等特色旅游街区,策划“唐皇祭祖”“孔子问礼”“李姓传说”等“沉浸式”实景演出;推出寻道之旅、寻根之旅、元典思想之旅等主题旅游线路;举办首届老子故里文创产品大赛,推动“商业+艺术+非遗”融合创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紫气大道是鹿邑县的东西主干道,全长11公里,是连接新老城区、文化园区、明道宫和太清宫景区的重要通道。鹿邑以紫气大道为切入口,对道路沿街建筑立面进行改造提升,融入老子文化元素,推进城市“微更新”。灯杆、护栏、窨井盖、路沿石等处处彰显“老子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只有通过现代表达才更能凸显时代价值。鹿邑注重谋划“文旅+科技”融合发展,以科技赋能文旅,打造有主题特色、有艺术品位的“老子故里”系列文化元素,实现文旅“既有里子也有面子”的优质营销,让“流量”与“留量”兼得。

  为老子文化既“登峰”又“落地”,鹿邑县充分发挥在老子元典文化旅游区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渊源,主动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高标准举办第九届老子元典文化高端论坛,高水平举办2023年老子祭典·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持续开展李氏宗亲恳谈会、老子庙会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老子文化的影响力。

  此外,为让老子文化“落地生根”,鹿邑建设了完美融合老子文化与新时代特色的老子学院(研究院)。该学院坐落在老子诞生地太清宫和老子讲学地明道宫之间,采用仿汉风格建设,建筑外部使用道家崇尚的灰色,构建了与“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等学说相互交融的优雅环境。目前已成为以研究老子文化为主,集研学游学、综合培训、学术研究与交流功能为一体,设施齐全、功能齐备的学习研究平台。(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