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河南探索丨中原学诞生记④:中原学的研究现状

  • 2023年02月02日 15:43
  • 来源:大河网
  • 责任编辑:李新贺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是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的基础。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理应成为我们河南社科人的责任担当和学术自觉。

  我们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面有哪些创新,取得了哪些成就?大河网学术中原将聚焦这一主题,推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河南探索》专栏。第一期,聚焦中原学的研究。

  与其他学科一样,中原学的研究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关联研究和推进路径研究四个方面。中原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中原学的概念、意义、学科特点、研究视角等基本内容。中原学的应用研究是中原学最突出的特色,其基本宗旨是立足中原、研究中原、服务中原,不断解决中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中原学的关联研究包括关于中原核心地位,中原学风特点,中原学与其他地方学的关系三个方面的研究。中原学的推进路径研究包括强化理论研究,探索综合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组建研究队伍,融入“新文科”建设,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实现全球传播,争取“组织化”的外在支持六个方面的研究。

  自2016年至2021年,以“中原学”命名或作为关键词进行研究的文章共计52篇,其中学术期刊文章42篇,报刊理论文章10篇。中国知网可搜索到的28篇文献中,篇均被引数1.57,篇均下载数150.46。

  “中原学”研究的时区分布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结果,将中原学相关文章按照发表年份进行梳理汇总,可制成中原学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图。从图1可以看出,中原学的研究文章始见于2016年,2017-2019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20年发文量与上年持平,为12篇,2021年达到现阶段的顶峰。

 

 

  中原学的研究兴起于2016年,源于李庚香研究员在2016年正式提出“中原学”的概念。2019年,《河南社会科学》杂志和《黄河科技学院学报》相继开设“中原学研究”专栏,为中原学研究和传播提供了平台;同时“《周易》与中原学”“黄河文化与中原学”等专题研讨会的相继召开,也推动了当年中原学研究的发展,使得该年的发文量呈现翻倍之势,达到了12篇。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日益重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地方学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2021年,不同领域的学者通过举办高层论坛和研讨会等形式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开展对中原学的研究,推动了中原学研究的发展,使得2021年的研究成果数量猛增。

  上述分析表明,中原学研究的发展主要受学术导向和现实需求的影响,发文量骤增的年份与系列研讨活动的组织举办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同时也与各高校、研究机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契合,一方面显示中原学研究具有鲜明的导向特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时代河南社科界高度的思想自觉和理论担当。

  “中原学”的研究力量

  从学科来看,历史学、哲学的学者是中原学研究的核心力量。从图2可知,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委党校、郑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数量都居于前列;从图3可知,李庚香、田宪臣、张新斌、李龙等是重要的作者。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2016年“中原学”提出前后,信阳师院的炎黄学、河南大学的黄河学和宋学、河南省社科院的洛阳学,还有大嵩山学、南阳学、理学等相继加入了建设中学原这一地方性学科的“大合唱”之中,在实际上形成了多学科的研究力量,为构建中原学提供了体系化的学科支撑。

  “中原学”的发展阶段

  关于中原学的研究,目前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初创期和发展期三个时期。

  1.萌芽期(2011—2016)

  从理论准备和建构上来讲,“中原学”的思想萌芽孕育于2011年3月7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河南“形成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进的文化发展哲学。”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这为构建中原学提供了文史哲相统一的“理论研究框架”。2015年3月王岐山同志在视察林州红旗渠时指出,“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驾驭现实,用历史、哲学、文化思考支撑信心”,进一步为建构中原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引。由此,以唯物辩证法驾驭现实,以文史哲树立文化自信,文史哲一体,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进,为中原学学科的形成初步理出了理论轮廓和形态。

  从学者积淀和准备来讲,中原学创始人李庚香研究员对中原文化有着长期、深入的研究,其文化、宣传、社科领域的工作经历使他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研究中的局限性,从而能更好地作出前瞻性的战略判断,引领研究方向,这些为中原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初创期(2016—2018)

  “中原学”形成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时。2016年,李庚香研究员在《河南社会科学》发表《打造“中原学”一流学科奋力建设思想河南》一文,这篇文章成为中原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该文从哲学的角度正式提出“中原学”这一概念,围绕中原学的基本内容、重大意义、研究领域、发展精神和思想载体展开了论述,提出中原学应以古(古代传统文化)、今(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人(人物)、文(文献典籍)为研究领域;以中原发展哲学为建设核心;以建设中原智库、实施创新工程、打造中原百家、思想家群和中原学派为载体,将以往对中原文化碎片化、分散性的研究,上升到统一的“学统”和“学科”的高度,标志着中原地区文化研究进入学科建设的新阶段。

  2016年12月23日,省社科联组织召开“塑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与‘中原学’学科建设”座谈会,这是中原学历史上第一次研讨会,关爱和、丁素、张新斌等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围绕“中原学”的基本问题,比如内涵、外延,建设“中原学”的价值意义,推进“中原学”学科建设的路径方法等进行研讨。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原学”的研究从社科联走向了全省社科界。

  在这一阶段,中原学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提出了框架性、原则性的意见,为后续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但总体来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3.发展期(2019—)

  2019年8月,李庚香研究员在《河南社会科学》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走进新时代的中原学——构建新时代中原学的历史使命和实践路径》。该文将中原学置于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系统回答了中学原的重要性、必然性和学科定位问题,并指出中原学要加快进行战略转型。这既是对以往研究的总结,也为中原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指明了方向,在中学原的研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了对中原学的研究,中原学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开设中原学研究专栏。2019年1月《河南社会科学》刊发中原学专题征文,2月正式开设“中原学研究”专栏;同年12月,《黄河科技学院学报》开设“中原学研究”专栏;2021年1月,《人生与伴侣》黄河文化专刊开设“中原学研究”专栏,这为中原学研究提供了平台,有力推动了中原学的发展。

  二是中原学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在现阶段,中原学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化,研究成果数量猛增,研究范围也逐步扩大,主要集中在学科体系构建、关联学科研究等方面,并出现了“漯河汉字文化名城建设”“汉字文化研究”等实证研究。尤其是2021年以来,又开始了对中原学分支学科的研究,中原学概论也开始从酝酿走向实践,中原学慕课前50讲正在录制中。中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逐步形成。

  三是系列研讨会的召开。这一阶段召开了“中原学与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周易》与中原学”“推进中原学研究及中原学Logo设计”“黄河文化与中原学”“中华传统福文化及其新时代价值”“现代化视域下中原学的研究趋向与未来发展”“新时代中原美学”等系列研讨会。其中2019年3月召开的“推进中原学研究及中原学Logo设计”研讨会,系统回顾了中原学创立以来的研究状况,理性反思了中原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中原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为之后中原学的研究指明方向,明确了重点。2021年10月召开的“现代化视域下中原学的研究趋向与未来发展”理论研讨会,则就中原学在新时代的研究走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讨,提出中原学的未来发展要组织化、体系化、网络化、国际化等。

  四是中原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加快推进。2020年9月,黄河科技学院成立中原学研究院;同时随着省社科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中原战略学研究中心、炎黄文化研究中心、中原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原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黄河文化与二程理学研究中心、中原学与中心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楚汉文化研究院等13个中原学研究基地成立,为中原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中原学开始开枝散叶。这主要体现在中原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2021年,首届中原学之中原经济学、中原伦理学、中原中医药学高层论坛相继举行,中原法学、中原美学、中原商学的研究也逐步开启,《中原法学》《中原商学概论》《中原美学》研究撰写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在这一阶段,南京大学范毓周、江苏大学陈羲等省外专家学者也投身到中原学的研究之中,表明中原学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开始从河南走向全国。

  从中原学提出,打造思想河南,到以中原学建设为载体,打造新时代河南哲学社会科学,再到努力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中原学的定位和使命在不断清晰和提升,中原学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成熟。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积累之后,相信中原学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和系统,中原学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中原学的研究内容

  与其他学科一样,中原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关联研究和推进路径研究四个方面。

  1.中原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中原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中原学的概念、意义、学科特点、研究视角等基本内容。

  (1)中原学的概念

  关于中原学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原学是以中原这一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纵向贯通历史、现代和未来,横向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以张新斌等为代表;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中原学应紧紧围绕中原历史文化进行研究,要对其内涵进行清晰的界定,以葛晨光、赵炎峰等为代表。

  (2)中原学的价值意义

  中原学的价值意义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从推进中原文化研究来看,中原学是深化拓展中原文化研究,推动中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河南文化高地的理论支撑,以丁素、张新斌等人为代表;二是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中原学是提升中原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建立具有中原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方面,以关爱和、田宪臣等人为代表;三是从构建思想体系来看,中原学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积极参与中华民族第八次思想重构,努力做中国学术创造者、世界学术贡献者的探索和尝试,以李庚香研究员为代表。

  (3)中原学的学科特点

  对于中原学的特点,学界的认识较为一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即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二是独特性。即中原区域的独特性和中原文化的独特性。三是应用性。即中原学研究要关注当前和未来的现实需要,要与河南文化强省和现代化建设相联系,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4)中原学的学科体系构建

  学科体系构建是中原学的基础性工程。关于中原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从学科支撑的角度出发,李庚香研究员认为,中原学应当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因此要加紧完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支撑学科的构建;二是从系统组成的角度出发,王喜成研究员强调,中原学的学科体系要从学科定位、学科队伍、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学科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三是从“三维轴线”的角度出发,张新斌、尹全海等学者认为,应以时间为轴线,形成对历史中原、当代中原、未来中原等时间段的纵向研究;以空间为轴线,展开对中原区域的横向研究。

  (5)中原学的分支学科研究

  不少学者从理学、易学、宋学、运河学、殷商学、炎黄学及黄河文化、冯友兰思想等方面对中原学进行了研究。其中,中原美学的研究较为系统和完善,李庚香研究员率先将中国美学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提出了“美在道情”这一概念和要用“大美育”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观点。同时,从2021年开始,中原法学、中原伦理学、中原中医药学、中原商学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6)中原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原学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文化视角;二是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等学科视角;三是哲学视角。中原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也可分为三种:一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驾驭现实;二是用历史、哲学、文化思考支撑信心;三是用制度分析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中原学的应用研究

  相比较基础研究,中原学的应用研究比较薄弱,专门文章不多,能见的主要有张新斌的《中原学研究中的漯河样本》和齐航福的《中原学背景下的汉字文化研究》。

  3.中原学的关联研究

  一是关于中原核心地位的研究。陈隆文以历史区域分析方法比较了中原及周边区域的历史价值,论证了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二是关于中原学风特点的研究。陈羲分析了近代中原学术的盛衰规律,认为这种规律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相伴生,并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近代中原学风,对中原学梳理中原地脉、人脉、文脉背后的“学脉”具有较强的启示性。三是中原学与其他地方学的关系。张新斌分析了中原学与北京学、上海学等区域城市学的异同;李龙将洛阳学与中原学进行了对比;魏涛认为二程理学是中原学的灵魂。此外,李庚香还撰文分析了中原学与运河学、中原学与新宋学、中原学与河洛学等的关系。

  4.中原学的推进路径研究

  一是强化理论研究。赵炎峰认为中原学是既有理论又有应用的综合性学科,但对于尚处于初期的中原学来讲,理论性研究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要侧重于借鉴文史哲等基础理论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构建中原学的理论框架。

  二是探索综合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田宪臣等人认为构建中原学范式应从出彩中原、实践理性、历史积淀、兼容多元、问题导向等特点入手。赵炎峰则强调要打破学科壁垒,在学科交叉、综合中进行理论创新。

  三是组建研究队伍。王喜成等人提出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成立若干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适时成立中原学研究会或中原学智库联盟。宋朝丽、汪振军也认为需要对分散在各个领域的中原学者进行整合,聚集优势力量,成立“中原学派”。

  四是融入“新文科”建设。尹全海提出应依托高校学科建设进程,推动中原学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以中原为学科标识、以中原历史文化的本质特征为阐释对象,推动中原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中原之学、中国之中原学、世界之中国学。

  五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实现全球传播。于向东认为中原学旨在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讲好中原和河南出彩故事,因此中原学研究要注重国际传播,要面向未来、面向人类的整体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思想资源。

  六是争取“组织化”的外在支持。赵炎峰等人主张组建“中原学协同创新中心”,争取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外在的“制度化”“组织化”力量,加快中原学建设步伐。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