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河南新闻8月22日电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伦理规范、家风家训。按民间风俗,家谱一般为“10年一小续,30年一大修”。如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魏集镇夏寨村就保留了这样的文化习俗。
夏广耀,夏寨村村民,曾任魏集一中副校长。2002年退休后,回老家夏寨村居住。2016年春天,73岁的夏广耀听说村委准备让自己帮忙编修家谱,内心是开心的。“退休后我还坚持看书练字,乐于写作。修家谱是夏寨村的大事,同一年龄段的人文化水平不高,我读的书多,可以做这件事。”夏广耀说。在夏广耀看来,修家谱是一个系统工程,小到一个村落,大到十个数十个村落,还可能跨区、跨市、跨省去了解情况,修家谱的人没有持之以恒的热情和决心是完不成的。
从2016年春到2021年秋,他用5年时间完成了夏寨村家谱修编。编修家谱急不得、敷衍不得,更不可乱编造内容,必须要有细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这也是为了在工作完成后,对祖先和后辈无愧于心。为了使家谱更完整准确,除了参考旧的家谱、查找地方县志资料,他还给在外工作的夏姓村民打电话,问询基本信息,据统计,5年间他打了2000多次电话,每次通话10分钟至1小时不等。
承前为启后,念祖为励孙。如果把家谱理解成仅仅是记录家族简史,为子孙后代提供起名的参考,那就太低估它的实力了。据夏广耀介绍,这次修续家谱,秉承前人编写要点,为夏氏族人便于寻根问祖,不至各门脉系紊乱、辈分难辨、亲疏不识。通过熟识族谱,增强夏氏族人的凝聚力,或农耕或经商或做工或从文或从武或官或民都要各守本分、公正做人、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尽忠职守为祖先争光,为后世当楷模。新编修的夏寨村家谱共分为17个部分,8万多字,80多张图。
编修好后,夏广耀还为夏氏家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夏氏春秋”。他还拿出来5个月的退休金,找人排版、印刷,由于资金有限,印了180份,截至目前,他已经给全国各地的夏氏名人寄出去了40多份。
“人不能忘本,只有铭记祖辈的教诲,自力更生、立志成才,方能不愧对祖先。”夏广耀说,有些姓夏的族人定居外地了,他要把这份“挂念”给寄出去,让他们想家的时候看一看,让他们给那些没有回过夏寨的后辈看一看,把夏氏家谱传下去。
据史料记载,公元一三七一年,夏氏族人由山西洪洞枣林村迁入河南项城附近。公元一四九七年,又从项城附近迁居至今商水县魏集镇境内。夏氏族人在位于商水县东南边界26公里处的汾河岸边建立夏寨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夏寨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连韩坡,槐草棵;泽蒜窝,吃不完,晒柴火;踩烂鞋,沤烂脚,一年四季愁吃喝。”
数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夏寨人都在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当时的条件比顺口溜里说的还差,我们那一代人也摸爬滚打坚持过来了。”夏广耀说,如今的夏寨北靠魏集白鹭森林公园,西边依靠汾河而建,全村土地面积1430亩,7个村组,430户,1700余人。
“夏氏春秋”的告成,犹如一面光辉的旗帜,弘扬夏氏优良传统,传承家训家风,激励着一代代夏氏族人。“夏氏春秋”犹如一盏明灯,为后辈指明了前进方向。从此以后,夏氏家族人人知其根,子孙知其源。(来源/周口市委宣传部 图文/王慕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