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

“寻根中华文明 促进可持续发展”科教系列活动举行

  • 2022年05月30日 08:58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王宇

  中新网河南新闻5月30日电   2022年5月27日上午,为期一周的“寻根中华文明 促进可持续发展”科普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在河南大学落下帷幕。活动由黄河实验室河南大学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主办,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时空大数据与流域可持续发展实验室承办。

  本次活动旨在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深化大众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认识,在内容上发挥黄河文明中心考古、地理、经济、历史和甲骨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立足专业基础,深入浅出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以及社会大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本次科普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以《考古公开课·寻根中华文明》拉开帷幕,来自线上线下的数十位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共同观看与学习。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主任苗长虹在发言中指出,开展“科普活动周”是国家重视科学的表现,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要继续强化科学思维,做好科学观念的普及工作。考古学作为人文学科中的“理工科”,与各种科学技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大量科技理念和手段介入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以后的研究中,相关科研人员要把黄河文明与气候环境变化作为大的研究方向,将其放在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多学科协同攻关,努力解决关键科学问题。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副主任侯卫东表示要继续做好考古科普工作,以研究成果为基础,更好地回馈社会。

  河南大学时空大数据与流域可持续发展实验室副主任邳华伟以“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现在与未来”为主题,讲述了在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所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问题。他说,过去100年以来,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5°。温度的上升不仅导致冰川加速消融,海平面上升,而且导致土地沙漠化、极端暴雨、干旱的发生,威胁着人类和所有地球生物的生存。然而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热交替的巨幅震荡期中,多次出现冰河期和“大温暖”时期。最后,又与参加活动的老师与同学们共同讨论了当前地球气候的变化,是地球气候震荡的微小起伏,还是“大温暖”时期的前端,我们该如何深刻理解当前所处的气候时期,及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未来。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编辑部主任吴朋飞教授以“黄河改道与地理环境变迁”为题,图文并茂的讲述了黄河在历史时期的6次大规模改道,详细叙述其具体流向和变迁过程,分析所引起的河湖水系、城邑兴衰等地理环境变化。他根据多方面的研究指出,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副主任秦臻以“怎样揭开层层黄沙埋藏的千古之谜——黄泛区的考古实践”为题,首先介绍了黄泛区的环境与文化背景,他指出,黄泛区是中国历史若干重大事件的发生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及丰富的历史遗迹,然而因为黄河在历史上的多次改道,致使这些重要的历史遗迹都被厚实的泥沙所掩埋,一般的考古发掘方法很难将它们揭示出来。秦臻老师又从自己的研究出发,介绍了一些针对黄泛区行之有效的调查、勘探及发掘方法,如高空遥感、地球物理勘探、钻孔与剖面取样、“探方—探沟”发掘、实验室分析等,并详细介绍了上述各方法在不同遗址发掘和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河南大学时空大数据与流域可持续发展实验室主任董冠鹏教授以“地理智能‘把脉’郑州城市发展”为题,从中国实施城市体检的背景出发,系统讨论了城市体检的理论基础,从城市体检的理论方法、内涵意义和实践效果等方面展开分析。他指出,城市体检要解决的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问题,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来分析。

  然后,董冠鹏教授围绕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特色风貌等八个维度,重点讲解了从多源时空数据、空间分析等统计方法精准测度表征城市运行的体检指标体系。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王岚副教授以“我们身边的食物:营养or环保?”为题,主要从食物的生产种植、存储加工、运输、零售、消费及餐后处置等6个环节,介绍了食物的全生命周期。接着,详细介绍了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营养效应和环境代价。最后,从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食物消费转型讲起,借助详实的数据向观众传递了当前不健康的食物消费转型所带来的营养健康压力和生态环境代价。

  河南大学时空大数据与流域可持续发展实验室研究员吴乐英以“气候变化下区域碳排放趋势与经济发展评估”为题,首先介绍了气候变化的科学定义、带来的影响、应对的措施等方面内容,并提出日常生活中减缓气候变化的方式。其次,讲述了基于生产端和消费端的碳排放核算方式及由此所带来的碳排放转移相关研究进展。最后,讲述了气候变化集成评估模型的建模思路、模型框架及相关案例分析。

  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张重生教授和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门艺应邀作了题为“AI甲骨缀合技术——缀多多”的线上视频讲座。本次讲座主要播放了AI甲骨缀合技术——缀多多的科普视频,然后由门艺老师分享了甲骨缀合的历史。门老师指出,甲骨缀合开展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甲骨收藏家为主体,有100组左右的缀合成果;第二阶段是1939-1977年,缀合成果近2000组;1978年以来是第三阶段,缀合成果多于3000组。随后门艺老师分享了缀多多研发以来的缀合成果:缀多多研发以来一个月内已经缀合了40多组人工较难发现的甲骨片。

  张重生教授进一步分享了缀多多的成果,重点指出了缀多多在甲骨缀合方面的优势。他指出,过去的缀合实践,碴口缀合主要被视作一种验证缀合的方法,很难作为一种寻找缀合的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很少有学者完全基于碴口来实现缀合。人脑比较困难的碴口记忆和匹配能力,恰恰是AI比较擅长的领域。缀多多算法擅长进行穷尽式比对计算,由专家确认结果达到了实验数据集上准确率(1000幅拓片)99.2%,真实缀合研究中的准确率(复缀率)85%。最后张教授对缀多多进行了前景展望。一、缀多多的目标不在于新缀多少甲骨,而在于为甲骨学界提供一个通用的缀合平台,希望甲骨学者都深度参与进来,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减少重复劳动,缀出更多成果,并基于这些缀合产生更多的重大发现。二、将缀多多应用于秦汉简牍、敦煌遗书的复原中,为中华文明研究做出贡献。

  据了解,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以历史为鉴,以技术为基,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探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途径,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促进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活动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河南大学供稿)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