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河南经济 > 正文 >

河南小麦产业链联盟揭牌成立

  • 2025年09月15日 09:44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河南小麦产业链联盟揭牌成立 让小麦种得好卖得好用得好

  中原熟,天下足。“每年只要河南小麦丰收了,全国夏粮丰收就有基础,国家口粮绝对安全就更有保障。”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曾言。

  这句话,精准点出河南小麦“压舱石”的分量——作为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每4粒中国小麦中就有1粒来自河南。

  为切实扛牢这份“保粮安”的责任,破解产业发展痛点,河南省再推关键举措。9月11日,在第五届郑州·中国好粮油产品及机械设备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上,河南小麦产业链联盟正式揭牌成立。

  未来,该联盟将建强“富民链条”,推动我省小麦产业从“高产”向“高质高效”转型,让千万种粮农户共享产业增值红利。

  困境:产量全国第一,产业链亟待建强

  作为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加工大省,河南的家底足够厚实:小麦产量占全国1/4以上,年加工量超3000万吨,生产了全国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三全、思念、白象等龙头企业闻名全国。但是,也面临短板。

  “专用小麦品种自给率不足50%,面包粉原料大多依赖进口;精深加工率仅15%;胚芽等副产物利用率不足20%。”该联盟轮值理事长单位省储备粮管理集团党委书记王玉田直言,亟待通过产业链升级,破解“大而不强”的困境。

  聚焦:三年目标锁定“四大维度”

  破解痛点,联盟将成为关键抓手。省小麦产业链联盟的成立,是落实《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具体举措,将加快小麦产业链提质增效、促进我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

  郭天财表示,作为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他将和其他专家一起,为小麦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让科技成为小麦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根据规划,下一步联盟将以科技创新为先导,聚焦四大维度:

  产业规模再突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依托专用面粉、功能食品等新特优产品,总体产业规模力争达到2500亿元。

  产业能效再提升:精深加工率提高至35%,副产物利用率超50%,推动产业链增值超200亿元。

  富民成效再深化:订单履约率稳定在90%,带动100万农户增收,实现户均种粮收入持续增长。

  品牌价值再升级:打造“豫麦”区域公用品牌,培育3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

  破局:全链条发力破解“增收难”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联盟的答案是“全链条突破”。

  在技术攻关端,“我们会联合河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培育富硒等专用小麦品种,争取把专用小麦品种自给率提升至80%”。王玉田介绍,加工环节将开发膳食纤维等功能产品,提升副产物附加值;推广智能烘干等新技术,降低25%能耗,既绿色又高效。

  在富民机制上,联盟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方案。王玉田说,要大量培训职业农民,还要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向种植户提供贴息贷款,解决种植端“融资难”问题。

  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省粮食和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晓鹏强调,联盟要“加快整合‘政产学研用金’各方力量”,如与市场管理部门合作,加大“豫麦”地方标准的实施力度,统一标识和溯源认证,助力产品占领高端渠道;与海关部门合作,建立出口“绿色通道”,提升河南小麦制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落点:不止于“种好粮”,更要“富农民”

  河南小麦产业已从单一生产,迈向“种、管、收、加、销”全链条融合,而省小麦产业链联盟的目标就是建强“富民链条”,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促进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是联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王玉田强调,联盟将完善架构、壮大力量,多措并举,推动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如“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模式,龙头企业按较高的利润返还农户,“让种粮农民获得更大的收益,真正实现‘粮丰民富’”。

  从“天下足”到“百姓富”,河南小麦产业转型将以全链条贯通为脉络、以“四专”(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为核心,借产业化联盟推广种植优质小麦,打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从“保供给”向“增效益”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记者 李若凡)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