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9月10日电 (王佳宁)10日,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强化省会金融工作合作”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发布的《郑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关于加强合作共同做好省会金融工作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包含货币信贷政策落实、跨境金融改革创新、优化金融领域营商环境等六大举措,此举意味着郑州市央地金融合作再次升级。

六项合作事项凝聚央地金融合力
“金融业是郑州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郑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张霄牧称,全市拥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421家,银证保法人金融机构29家,地方金融组织总数131家,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2024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完成1421.3亿元,占GDP比重9.8%;2025年二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完成782.9亿元、占GDP的10.7%。
此前郑州市政府与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已开展多项合作,如联合出台《关于印发郑州市支持加快科技金融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印发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政策措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长尹清伟在会上称,本次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与郑州市政府联合印发《备忘录》,是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强化省会金融工作的标志性举措。
发布会通报,《备忘录》中,双方共同拟定了6个方面合作事项,分别明确合作目标方向及各自工作举措,凝聚合力,共同做好省会金融工作,涉及共同推动货币信贷政策在郑州市传导落实,共同在郑州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共同推动郑州市跨境金融改革创新,共同优化郑州市金融领域营商环境等内容。
其中在推动郑州市跨境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备忘录》约定双方围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金融改革创新探索,推动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各项试点在郑州市先行先试,支持郑州市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
在优化郑州市金融领域营商环境。《备忘录》约定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促进郑州市金融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在提升郑州市县域金融服务水平方面,双方约定完善县域金融管理与服务协调机制,推动强化和改善县域金融供给,提升郑州市县域金融服务便利化、普惠化水平。
此外,为了共同做好郑州市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备忘录》要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及河南省工作安排,双方加强会商研判,共同做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和稳定房地产市场等工作,守牢郑州市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五篇大文章”全面开花
发布会称,截至2025年7月末,郑州市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48万亿元和4.2万亿元,占全省的30%和45%,存、贷款余额在全国36个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及直辖市中分别排第14、12位。郑州市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合力推进。
科技金融方面,郑州市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企业7765家,贷款余额2656.8亿元,同比增长8.9%。绿色金融方面,绿色贷款余额4920.7亿元,较年初增加647.8亿元。普惠金融方面,综合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上半年,郑州市累计使用支农支小再贷款234亿元,同比多用85.2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038.1亿元,同比增长9.8%。养老金融方面,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快速落地,金融对养老产业的精准供给能力有效提升。数字金融方面,金融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力度加大,数实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郑州金融名片越擦越亮
据介绍,郑州商品交易所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截至7月末,期货期权品种累计达47个,成交量、成交额分别占全国期货市场份额的34.77%和12.72%,成交量和上市品种分别居国内同类期货交易所均为第1位。带动107家期货机构入驻郑州,吸引国内2200亿元结算资金在郑州沉淀。
“郑好融”平台已在人民银行完成企业征信机构备案,发挥线上“郑好融”平台功能,设立规模5亿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落地“N”个线下金融服务港湾,打造“1+1+N”普惠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平台注册用户突破110万户,117家金融机构入驻,发布金融产品231款,授信规模突破872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