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河南经济 > 正文 >

上榜数量“中部六省第一”河南民企如何破围出圈?

  • 2025年09月08日 10:58
  • 来源: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日前,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河南15家企业“榜上有名”,上榜数量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一。

  河南为何能晋升“中部六省第一”?与去年相比,上榜企业有哪些变化?

  15家豫企上榜“500强”,郑州上榜数量领跑全省

  根据榜单,京东、阿里巴巴、恒力集团位列前三。华为、比亚迪、腾讯、浙江荣盛控股、吉利控股、盛虹控股、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进入前十。

  河南共有15家企业上榜,比去年多出2家。其中2家企业跻身百强: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约2130亿元的营收总额排名第30位;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排名第63位,营收总额约为1429亿元。

  从省内各地市来看,15家豫企中,有5家位于郑州(中瑞实业、河南豫联能源集团、宇通集团、明泰铝业、正商集团),3家位于济源(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河南济源钢铁集团),2家位于洛阳(洛阳钼业、伊电控股集团),2家位于南阳(牧原实业集团、河南龙成集团),漯河(双汇发展)、新乡(卫华集团)、焦作(龙佰集团)各1家。

  工业强势发力,增加值居中西部首位

  这15家豫企有一个特点:多数为工业类企业,且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这与河南在全国工业格局中的地位有关。”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富禄看来,作为经济大省,河南工业实力雄厚,特别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有很强的竞争力。

  此次上榜的企业中,很多都是原材料型、初级加工型企业,而近年来,河南一直在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上榜企业数量增加,也印证了河南企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

  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

  2024年,河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全省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今年上半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河南工业增加值居中西部首位。

  不过,张富禄也提醒,当前,我省上榜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数量多,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在新兴产业方面存在短板。他建议,河南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好传统工业优势,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禀赋,在新兴产业,特别是新材料等产业方面,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

  3家豫企“冲榜”成功,河南上榜数居中部六省第一

  与去年相比,今年,我省3家企业晋升“500强”,分别为伊电控股集团、卫华集团、正商集团。河南金汇不锈钢产业集团“落榜”。

  新晋的企业中,伊电控股集团是以铝冶炼、铝加工、发供电为主业,铝用炭素、循环经济、装备制造等为辅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卫华集团首次入围榜单,该企业是全球领先的工业起重设备制造商和智能物流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卫华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的产销量连续19年位居全国第一。正商集团是一家房企,此前一直是榜单中的“常客”,2024年“落榜”,今年再次上榜。

  随着这三家豫企的加入,今年,河南上榜豫企数量达到15家,高于湖北(13家)、安徽(11家)、湖南(9家)、山西(9家)、江西(5家)。

  “河南上榜数量取得新突破,表明河南在制造业强省建设方面取得成效。”张富禄表示,民营企业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强引擎,河南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去年5月,河南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从7个维度提出31条具体措施;几个月前,《河南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发布,围绕民营经济发展痛点、堵点、难点,针对性实施系列专项行动和攻坚。

  政策持续发力的同时,河南通过多场座谈会搭建政企沟通桥梁。

  2025年初,省委书记刘宁在调研中,实地走访了24家民营企业(重点项目)和2个产业园区;农历大年初五,省委书记刘宁、省长王凯在郑州与民营企业家代表餐叙交流;2月22日,二人赶赴许昌市调研,走进胖东来综合生产基地,了解其生产经营销售情况;3月21日,河南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隆重召开,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随着各项举措的落地,新动能的不断释放,河南民营经济也必将再上新台阶。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