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河南经济 > 正文 >

在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地”话产业发展

  • 2025年08月17日 18:48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中新网河南新闻8月17日电 (李海珠)从1963年研制出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到1965年研发出第一台铰链式六面顶压机,再到1966年研制出第一颗立方氮化硼,成立于1958年的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磨所)在中国超硬材料研发生产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8月15日,“匠心传承 豫见璀璨”主流媒体采访团走进三磨所,忆过去、话发展,感受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的发展历程。

图为中国第一台铰链式六面顶压机。李海珠 摄

  位于郑州高新区梧桐街121号的三磨所,其院内展示着一台金黄色的六面体机器。这便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于1965年创新性研发出的中国第一台铰链式六面顶压机——超硬材料合成装置,它的诞生实现了人造金刚石在六面顶压机上的合成制造,当年产量即达到10000克拉。

  据介绍,三磨所是我国磨料磨具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大量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2024年,按照国机金刚石公司的战略安排,三磨所的生产制造板块业务划入三磨超硬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磨超硬)独立运营。

  “三磨超硬定位为超硬磨具、精密特材等结构性应用系列产业化平台。”三磨超硬副总经理张高亮表示,超硬材料及制品是支撑先进制造技术的必备工具,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牙齿”。作为产业化平台,三磨超硬承接了三磨所研发平台的先进技术产业化工作,旨在持续扩大国机金刚石公司在超硬材料及制品领域的优势,巩固其产业链链主地位。

图为展厅内的超硬材料制品及加工工件。李海珠 摄

  可精确“剪裁”大尺寸晶圆的“划片刀”、可磨出镜面光洁度的“硅片减薄砂轮”、可在头发丝上开槽的磨刀具砂轮……走进三磨所展厅,其自主研发的一系列具有“高、精、尖、专”特点的超硬材料制品及行业专用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琳琅满目。

  “这些产品应用于汽车动力总成、转向系统关键零部件的磨削加工,具有加工工件精度高、工件尺寸一致性好、砂轮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张高亮在展示其中两款超硬材料制品时表示,“过去这些我们都依赖国外进口,经过技术攻关,如今我们的产品远销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光伏、LED、风能……针对各行业领域不断涌现的升级发展需求,三磨所研发的一系列超硬材料制品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其全链条产品不断填补着国内超硬材料行业的空白,为国内众多制造业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供“利器”。

  “世界金刚石看中国,中国金刚石看河南。”官方数据显示,我国人造金刚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5%,而河南人造金刚石产量约占全国的80%。其中,郑州高新区作为国内唯一获批的国家超硬材料特色产业链、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集聚行业重点企业1800余家,规上新材料企业20余家,集聚行业内70%以上的中高端创新资源。

  如今,郑州高新区形成了以超硬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为引领、以超硬材料及制品为支撑、以超硬材料生产装备研发制造为基础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建成了全国领先的“技术研发-原料及辅料生产-生产设备制造-超硬材料合成-超硬材料制品”的产业链条。后续,郑州高新区将持续以三磨所为引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等50余家单位组建“国家高效精密磨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河南省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