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河南经济 > 正文 >

千亿资本竞逐“低空” 河南如何借势“起飞”?

  • 2025年07月07日 10:13
  • 来源: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7月2日,河南低空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首期备案规模5亿元。

  这是郑州航空港区首只专注低空经济的产业基金。

  全国范围内,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总规模破千亿,“天空之城”争夺战正酣。

  三方国资联手,河南落子5亿元基金

  河南新设立的5亿元低空经济产业基金,由三方国资联合主导:郑州航空港新兴产业基金、河南航投集团、河南资本集团。

  这步棋是河南系统性布局低空经济的缩影。

  2025年初,豫信空天产业基金完成备案,成为郑州航空港区围绕“4+3+3”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基金矩阵的重要一环。该基金由郑州航空港科创投资集团、豫信电子科技集团等实力机构参与,目标直指“内培外引、产业精耕、资本推升、价值重塑”。

  政策东风为资本布局提供了明确方向。

  2024年7月,河南省政府发布《促进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随后,郑州航空港专属方案迅速出台,明确规划了设立低空经济专项发展基金的举措;今年4月,支持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路线图愈发清晰。

  “当前,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一位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5G-A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培育并吸引了一批优质的低空经济企业,初步构建了涵盖无人机整机组装、发动机系统、高端芯片及电池模组等在内的低空产业制造链条。”

  全国40+省市设立低空基金,总规模超千亿

  不只河南,全国都在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上加速布局。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40余个省市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总规模超千亿元。例如,苏州、广州、北京等地的基金规模均达到了百亿级,用于支持低空经济的发展。

  据创投日报不完全统计,已有北京、安徽、江西、重庆、广东(广州)、贵州(贵阳)、湖北(武汉)、江苏(苏州、无锡)、辽宁(沈阳)等10个省市发起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其中,规模最大的达到200亿元。

  规模上,重庆梁平区配套10亿元基金,江西共青城设立50亿元专项基金,苏州签约的低空经济相关项目总投资超900亿元,广州开发区设立100亿元低空产业创投基金,武汉计划形成不低于100亿元的基金群。

  就在7月2日,浙江省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在台州湾新区完成工商注册,规模达10亿元。这也是台州市六大未来产业基金中首只落地基金。

  尽管同属低空赛道,各地基金策略鲜明不同。浙江台州基金覆盖领域广泛,投资方向紧扣“低空飞行器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文旅运营服务、交通运输、工业巡检、消费、公共治理,以及商业卫星制造、商业火箭、星座运营等”,构建“空天一体、产用融合”的全产业链矩阵。

  河南则更聚焦航空港区“4+3+3”现代产业体系,与本地制造业基础深度绑定,而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如台州湾新区已聚集航天彩虹等78家上下游企业)则更倾向激活现有资源,进行全链条布局。

  赛迪顾问杨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国资加速入场带来关键增量:吸引人才、注入中长期资本、丰富产品与服务,为产业中长期发展提供支撑。

  万亿赛道前,资本赋能需三管齐下

  资本的狂热源于低空经济巨大的市场潜力。

  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

  无人机产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2023年已有超过2300家民用无人机研制企业,量产产品种类更是突破了1000大关。据统计,2023年该产业规模已达到1174.3亿元,与前一年相比,实现了32%的显著增长。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26.7亿亩次;低空文旅(如横店、敦煌等案例)入选示范;城市低空物流逐步走向常态化,“无人机送外卖”成为现实。

  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然而,万亿赛道前,挑战犹存。

  法律法规存在缺失滞后,技术标准、应用规范、飞行规则不够清晰;低空飞行所需的“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建设滞后,“运、管、服、用”平台系统不完备;当前,飞控系统芯片高度依赖进口,动力电池续航能力也存在明显不足,这些“卡脖子”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杨岭直言痛点:“当前地方政策以事后补贴为主,企业在取证前巨额投入时急需资金,却难以获得支持。”

  面对挑战,产业基金的资本赋能作用举足轻重,但需进一步精准施策。专家建议破局需三管齐下:加速培育低空经济产业集群;聚焦创新链短板,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全面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记者 杨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