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河南经济 > 正文 >

郑州何以挑大梁——从一场会议看郑州发展之势

  • 2024年12月25日 11:23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责任编辑:李新贺

  郑州何以挑大梁?一场会议给出答案。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1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16个月保持9个国家中心城市首位。”“首创‘中欧班列+TIR国际公路运输’联运模式,国际公路发运规模居全国首位。”“累计运营项目55个5.8万套,人才公寓投运规模全国第一。”“新设经营主体33.53万户,实有经营主体208.8万户。”……12月24日,郑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一串串通报的数据引人注目。

  “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郑州责无旁贷。今年以来,郑州市全力以赴拼经济、奋勇争先挑大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向新、逆势上扬,扛起了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蓄势跃升有突破、有标志。

  工业经济是郑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近些年来,郑州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智能网联客车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气体传感器、超硬材料、新型耐材、铝板带箔、冷链食品、体外诊断产品等生产基地。今年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车实际下线52.9万辆、增速112.9%,带动郑州汽车产量历史性突破100万辆大关,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城。

  产业向“新”,发展提“质”。规上工业企业首次突破3000家,达到3050家;作为“一号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超聚变国产化服务器市场份额全国第一;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500亿元,集成电路、充电桩、太阳能电池、服务器产量大幅增长,成为郑州“新特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40%,产业体系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持续提升。

  创新发展已成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深入推进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累计落地科研大院大所8家、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8个;省实验室数量增至18家,占全省66.7%;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1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达63家。“中原之光”超短超强激光平台主体完工,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加速推进,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成势。科技型企业评价入库累计超过1.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00多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增至486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至1129家,创新主体活力迸发。

  买卖全球,枢纽优势正逐步转变为发展胜势。郑州机场今年新开货运航线19条,单日保障全货机航班近90架次,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创历史新高。中欧班列(郑州)前11个月开行3363班次标准列、增长18.2%;铁海联运完成超6万标箱、增长50%以上,跨境电商交易额完成超1350亿元。

  人才吸引力决定城市竞争力。今年以来,郑州招引各类人才28万余人,其中招引院士级顶尖人才13人、领军人才92人、博士及以上科创人才2318人、海外优秀人才1560人,引留高校毕业生27.5万人(三年累计超70万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300万人。

  “郑州的发展有目共睹,一项项数据刻画出了郑州努力奋进的样子。”列席会议的工商银行郑州分行党委书记史卫红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将持续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为郑州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每一次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

  “当好全省‘领头羊’是本色本能,在国家中心城市行列中争先进位是本领本事。”做好明年工作,郑州市提出要增强战略定力,加快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国家开放高地,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和郑州都市圈,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架梁立柱、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培育壮大枢纽经济、塑造城市鲜明标识和品牌形象、促进特大城市转型发展。

  岁末年终,既是收官之时,又是开局之机。一场会议吹响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号角。(记者 张建新 王延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