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河南经济 > 正文 >

五地上榜“全国百强”河南数字经济如何再进阶

  • 2024年12月09日 16:12
  • 来源: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王丹

  近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2024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揭晓了2024数字经济百强市。其中,河南共有5个城市上榜。

  数字经济新赛道上,哪些城市位次发生了变化?面对新一轮区域竞争,河南又有何布局?

  河南五城进入榜单,数量居中部六省前列

  2024数字经济百强市中,河南5座城市上榜,数量居于中部六省前列,与湖南、安徽并列第一。其余三省,江西有4城进入榜单,湖北3城上榜,山西1城上榜。

  与去年相比,洛阳、许昌前进了4个位次,新乡提升了1个位次。整体上,河南上榜数减少了3个,周口、开封、商丘“落榜”。从具体排名上来看,后发城市次位变动显著,新晋2024数字经济百强市的7座城市全部集中在第90~100位。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各地都在加紧布局,不少城市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域式发展,也对河南想要“晋升”的城市提出了挑战。

  许昌闯进70强,进阶“孵化期”

  与往年一样,此次《报告》仍将百城划分为探索期、孵化期、成长期、跨越期四个阶段。

  评估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6座城市处于跨越期。成都、武汉、郑州等17座城市位于成长期,这些城市多为省会或重要区域中心,已在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包括洛阳市、南阳市、许昌市在内的47座城市处于孵化期,表明在数字经济部分领域或应用场景上有所突破。其余的新乡市、九江市等30个城市处于探索期。与去年相比,许昌提升了4个次位,闯入70强,也进阶为“孵化期”。

  近年来,许昌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为全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之一。2023年,许昌成为河南首批5个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试点城市之一。

  对于未来布局,许昌立好了“小目标”——到2025年,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成为制造强市重要支撑,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初步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字产业基地,数字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数字经济竞争激烈,河南需持续加码提高竞争力

  从各省(区、市)上榜数字经济百强市城市数量变化情况来看,江苏连续4年所辖城市均位列百强。山东、河南等头部地区的强势地位正在受到挑战。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巡视员李政新表示,目前,中部六省的5个省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过万亿元,且多个省份提出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数字强省等目标,河南也需要持续加码,提高竞争力。

  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河南省制定实施《河南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了数字经济“十四五”重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3月1日,《河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开始施行,这是河南省首次为数字经济立法,该条例也成为全国第三部省级数字经济方面的综合性法规。

  这一年,河南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9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三成,也标志着已连续7年稳居全国前十。

  今年3月,河南印发《2024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提出,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速保持在10%以上,总量规模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西三认为,河南是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能够与良好的产业基础相结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河南已在算力设施、5G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赵西三同样建议,要注重提升技术和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其创新引擎作用,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河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