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河南经济 > 正文 >

跑出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河南速度”

  • 2024年07月26日 11:02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经晓佳

  原标题:跑出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河南速度”(中原观察)

7月24日,位于开封的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忙碌。聂冬晗 摄
7月24日,位于开封的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忙碌。聂冬晗 摄

  今年上半年全省

  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均为21.3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562.3%和539.0%

  目前,全省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已达600余家,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车、配套设备、物联网的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赵志疆

  2024年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在生产端,汽车、电子等主导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省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6%、18.7%,分别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28.8个、10.9个百分点;在消费端,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通信器材、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9.0%、23.0%、12.1%,分别高于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速21.4个、15.4个、4.5个百分点。

  经济数据的变化,传递着一种鲜明的信号——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

  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日益深远地改写世界汽车产业格局。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爆发,河南汽车产业也一路高歌。近日,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销量分别为24.7万辆和24.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9.6%和364.4%,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30.1%和32.0%。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均为21.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62.3%和539.0%。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形成全球竞争优势,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时代风口,不仅带动区域产业格局重新“洗牌”,也为不少地区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

  2022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以郑州为中心发展整车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客车、乘用车、载货车。2023年,我省将新能源汽车纳入重点培育的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奋力建设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随着郑州比亚迪产能快速提升,预计今年整车产量将达到100万辆,一个超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呼之欲出;自2017年落户郑州以来,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已累计产销汽车超170万辆,创造产值近1200亿元;2023年,宇通客车销量36518辆,同比增长20.93%……龙头骨干企业逐鹿中原、登高一呼,上下游企业应者云集、纷至沓来。目前,全省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已达600余家,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车、配套设备、物联网的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多地竞相发力的重点领域,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看点,而且是固定投资的重点。当前,我省制造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也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根据《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我省要着力构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是一个值得重点发力、重点布局的产业。

  按照《河南省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我省要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机遇,以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为主线,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实施重大项目、突破核心技术、完善配套体系,加快推广应用,构建产业生态,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建设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200万辆,产量规模进入全国前三位,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台阶。

  依托完备的产业基础、产业链体系和产业布局,我省持续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跑出“河南速度”。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必将更加澎湃,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步伐必将更加铿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