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河南经济 > 正文 >

河南省民营经济主体达1069余万户

  • 2024年05月30日 16:41
  • 来源:郑州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民营经济主体达1069余万户

  5月29日,记者从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获悉,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审议。报告提到,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经营主体总量为1094.03万户,其中民营经济主体为1069.4万户,占比97.7%。

  全省民营经济主体达1069.4万户

  民营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新时代促进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出“一揽子”惠企措施,打出“万人助万企”、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等系列“组合拳”,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强引擎、对外开放的动力源、民生福祉的助推器。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经营主体总量为1094.03万户,其中民营经济主体为1069.4万户,占比97.7%。质量效益持续优化,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2万家、2.6万家,同比分别增长18.66%、19.06%。我省现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3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4家,153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民营企业占比近九成。

  省本级96%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

  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到,我省从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有力有效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关政策举措落细落实。

  聚焦优化发展环境,我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与通报制度。健全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搭建全省一体化信用平台体系,实施“信用+审批”服务改革,64万家企业通过信用承诺在75万次事项办理中享受到了“免审即办”“容缺受理”等便利。提升政务服务企业效能,优化政务办事流程,目前省本级96%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推行“免证可办”,累计制发电子证照2.7亿张、电子印章2.8万枚,实现175项全省统一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可办”。

  聚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全国率先推广减税降费红利账单“一户式”推送,2023年全省新增涉及民营经济主体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475.08亿元。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出台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数十个专项支持政策。同时,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授权民营企业开展职称评审,成立2个高级职称、21个中级职称、5个协会性质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实施“豫商豫才”返乡创业工程,2023年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234.07亿元,稳定就业岗位37.43万个。

  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我省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23年全省科技支出463.8亿元,同比增长13.3%。全面落实企业创新各项财税政策,2023年全省17938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累计培育建设9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73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其中约六成以上是民营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接入设备产品883万台(套);累计建设智能车间773个,全省上云企业22.4万家。

  持续为民营经济发展赋能发力

  报告提到,下一步,我省将多方发力、形成合力,持续为民营经济发展赋能发力。

  帮助民营企业解决“三个难题”。针对“融资难”,我省将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体系。针对“用地用工保障难”,推进“标准地十承诺制”联动改革,加快实现“拿地即开工”。针对“成本高负担重”,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

  支持民营企业提升“三项能力”。提升创新力:完善科技惠企政策,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全年增长20%以上。谋划设立创新联合体产学研联合基金,探索实施“编制待遇在高校(院所),工作在企业”的科技副总选派支持模式。谋划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力争2024年新增科技贷60亿元以上。提升竞争力:建立龙头企业培育机制,力争每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提升影响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贸易收支便利化试点,持续优化退税服务。

  推动民营企业开展“‘三化’转型”。数字化发展:培育一批“数字领航”企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增加中小企业上云数量。品质化提升: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开展“美豫名品”认定。绿色化转型:引导民营企业围绕“双碳”目标,开展对标提升活动,加快淘汰落后装备和工艺。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三大环境”。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各种壁垒,开展不正当竞争行为专项治理。政务环境: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全面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法治环境:加快民营经济相关立法进程,健全司法执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记者 董艳竹)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