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新河南 > 正文

投稿邮箱:henannews@126.com

“我是太行山的女儿,理应回馈这片土地”
  • 2022年01月13日 16:21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责任编辑:邓小强
  •  图为王威介绍公司产品情况。韩章云 摄

      中新网新乡1月13日电题:“海归”选择做鞋垫:“我是太行山的女儿,理应回馈这片土地”

      作者 赵晖 韩章云 罗世全

      寒潮过后,豫晋交界的太行山区积雪未融。在河南省辉县市西平罗乡兆村村北的一处平房里,一派忙碌景象,十多位女工操作着缝纫机,不一会儿,缝好、扎好的鞋垫就摞成了一座“小山”……

      这是河南邦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称邦尼公司)的一个扶贫就业点。2021年12月28日,赶在元旦之前,王威驾车近两个小时来到这里,为女工们送上新年礼物。看着女工们脸上露出的笑容,王威也很高兴。

      今年42岁的王威是民建新乡市委委员,也是邦尼公司董事长。靠着一双鞋垫,她带领近400人干出了年销售额超8000万元的事业。集科技、时尚、实用于一身的鞋垫,成为行业标杆,也带动一方百姓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致富。

    图为龙门村生产车间内,一名女工正在对鞋垫进行包装。韩章云摄

      “海归”何以选择做鞋垫?

      走进位于新乡市高新区的邦尼公司展厅,看到功能多样、外观各异、材质不同的鞋垫,参观者都会直呼“开眼界”。

      王威介绍,公司主要研发、生产抑菌除臭功能鞋垫、专业运动鞋垫、文创鞋垫及其他足部矫形鞋垫,并致力于鞋垫新材料的研发与革新。在这里,单组份PU发泡材料、ETPU、软木、咖啡粉等都能成为鞋垫的生产材料。

      经过多年耕耘,目前公司拥有日产缝制类鞋垫15万双、成型类鞋垫13万双、足部矫形鞋垫8万双的生产能力,产品销往美、德、英、法等多个国家。邦尼公司也成为国际标准ISO20150《鞋类和鞋类部件抗真菌性能评估试验方法》、中国行业标准QB/T5191-2017《鞋垫》的起草单位。

      一双鞋垫,让王威的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骑绝尘,而她创业的源动力则是延续母亲的梦想——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王威出生于太行山深处的辉县市黄水乡龙门村,1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为养活一双儿女只能手拿剪刀、脚踩缝纫机制售鞋垫。后来,乡亲们有空也帮着一起做,逐渐形成了工商注册的鞋垫作坊。

      留学回国后,王威原本有很多种选择,但母亲已年迈,位于大山深处的鞋垫作坊受到市场的冲击风雨飘摇,几十个跟着母亲做鞋垫的乡亲面临“失业”境地。

      “一双鞋垫在艰难岁月里撑起拮据的家,养活了我们姐弟俩,这离不开乡亲们的一双双巧手,母亲说大家的恩情不能忘。”王威说,考虑到关停鞋垫作坊会让不少家庭失去经济来源,她毅然接手了母亲的事业。

    图为兆村生产车间内,王威(右)与工人交流鞋垫生产情况。韩章云 摄

      一双鞋垫助一方百姓脱贫

      自2011年正式投入到鞋垫事业中,王威首先注册了一系列鞋垫商标,紧跟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并借助电商东风,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而她也一直记得母亲的嘱托,“带乡亲们一起过好日子。”

      “我们团队里有20多人是‘鞋垫二代’,他们的父母当年和我母亲一起做鞋垫,现在他们帮我开拓更广阔的鞋垫市场。”王威说,无论是母亲还是自己,事业版图都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看到不少太行山区的群众还过着拮据的日子,王威和团队在林州、辉县等地的太行山深处建设了9个扶贫就业点,最远的点位距离公司总部开车需要3个小时。

      53岁的郭庆云是兆村鞋垫车间30余名员工之一,每天她经手的鞋垫超千双,每月为她带来2000多元的收入,成为她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

      “这个活儿不需要太高的技能,工作时间灵活自由,家里有事随时可以走,厂子离我家就500多米。”郭庆云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只要勤快就能挣到钱的活,也正是这份工作,帮助她家摆脱了贫困。

      而位于龙门村的鞋垫车间规模更大,在岗人数有112人,其中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85个。生在长在村里的党艳是厂长,足不出户就拥有一份事业,36岁的她表示很满足。

      “村民们想走出大山不容易,山里的这个鞋垫厂,让大家在家门口每个月能挣到3000多元,切切实实帮助到许多农村家庭有了稳定收入。”党艳说,一双鞋垫微不足道,但却关乎一方百姓的生计,“对我来说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事业,因为我们的努力可以让乡亲生活得更好。”

      图为邦尼生产车间内,正在工作的员工们。她们大多为家在附近的群众。韩章云 摄

      9个扶贫就业点的鞋垫要一双不落地回收,综合算起来其实并不挣钱,还要补贴一部分工资,管理层都建议取消。作为一名企业家,站在企业发展角度,王威心里也明白,地理位置偏僻、运输成本高的就业点已不是最佳选择。但她坚定地表示,只要企业在一天,山里的厂子就在一天。

      “妈妈说,最难的时候是村民们用一双双鞋垫维持我家的生计,现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了大家。”王威说,即使不赚钱,村里的厂子也得留着,“我是太行山的女儿,理应回馈这片土地。”

      因此,至今,每周两次,从总公司出发的货车还是会一一抵达9个扶贫就业点,留下原材料,带走产成品,同时带走的,还有大山深处村民们的致富梦想。(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