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正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新河南 > 正文

投稿邮箱:henannews@126.com

保护传承两不误 河南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万余名
  • 2021年07月14日 18:17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责任编辑:李新贺
  • 图为民众在参加郑州地铁4号线东十里铺站的“非遗墙”。 刘鹏 摄
    图为民众在参加郑州地铁4号线东十里铺站的“非遗墙”。 刘鹏 摄

      中新网郑州7月14日电 (杨大勇 李明明)“这个地铁站就像‘博物馆’一样,真中。”14日,在郑州地铁4号线东十里铺站参观的市民纷纷表示,这个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设计为主题的地铁站已成为了河南新的“网红打卡胜地”,不仅为出行的市民带来了视觉享受,更为河南“非遗”保护增添了新动力。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

      根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河南省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代表性传承人12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28个、代表性传承人83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62个、代表性传承人3445名,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272个、代表性传承人9600名。

      河南如此丰富的“非遗”资源,其突出的特点是知名度高,影响大。河南有一些非遗资源,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马街书会、浚县正月古庙会、太昊伏羲祭典、洛阳牡丹花会等在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如少林功夫、太极拳、木版年画、传统戏曲等,已经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河南每年出境文化交流的项目中大部分为非遗项目,太极拳、少林功夫、马街书会,钧瓷、汝瓷、唐三彩烧制技艺,朱仙镇、滑县木版年画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图为民众在参加郑州地铁4号线东十里铺站的“非遗墙”。 刘鹏 摄
    图为民众在参加郑州地铁4号线东十里铺站的“非遗墙”。 刘鹏 摄

      14日,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万教授介绍说,要让“非遗”走出国门,应提不断高“非遗”传承人的文化层次,增强“非遗”项目的活力,以更好的方式把“非遗”项目呈现出来。

      近年来,河南坚持把抢救性保护放在第一位,运用图、文、声、像等综合性、科技化手段相继实施了“铭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记录计划”“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河南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试点工程,形成了非遗保护的一系列模式。同时还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工作,增强非遗保护传承活力。

      为了加强“非遗”的保护,河南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市)均已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出台了法律法规,2014年1月1日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河南非遗保护工作步入了新阶段,各地市相继出台一系列非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