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10月14日电 “从9月15日到现在,这台塔就没停过。”深夜十一点,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紫云镇黄柳南村的鸿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院内亮如白昼,轰鸣声不绝于耳。几十米高的烘干塔巍然矗立,如同秋收战场上的“钢铁卫士”。而它的“指挥官”——公司负责人张永军,已经在这里连续坚守了20个日夜。

受天气影响,襄城地区秋粮收割后晾晒问题凸显,粮食烘干需求紧急。这些天,不停有载着受潮粮食的货车在此卸货,等待着被这座塔“吞入腹中”。
张永军的收购价在周边农户心中有口皆碑:以30个水分为标准,每斤潮粮7毛3。水分每降低一个点,每斤多加1分5;每增加一个点,则相应减少1分钱。
“粮食的水分就是农户的收入,咱得把账算明白,不能让乡亲吃亏。”张永军说。
然而,这笔看似明了的账,背后却是张永军自己都说不清的盈亏账。
时间回溯到2015年。彼时,周边农户最怕秋收连阴雨,玉米水分高,卖不上价,甚至可能霉变坏在家里。“以前没人干这行,嫌脏、累,而且投资太大。”张永军回忆道,“但乡亲们劝着我说,‘永军,你给咱办一个吧,这是解难的事’。”
就是这“群众劝着做”和“给群众解难”让他下了决心,投资建起了这座烘干塔。八年过去,这里已成为周边9000亩农田粮食的“归宿”,全年能帮助当地近四分之一的农户解决晒粮难题。
然而事业的艰辛,远超想象。烘干塔内部堵塞,必须立即疏通,否则一塔20多吨粮食就可能焦糊报废。此时,往往都是张永军沿着狭窄的扶梯,爬上几十米高的塔顶,钻进温度高达40多度的塔内,用铁锹一下下地将板结的玉米捅开。“里面又热又闷,玉米灰呛得人喘不过气,出来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张永军说。
张永军的坚守,并非孤例。在襄城县库庄镇水坑陈村,襄城县春秋合作社的两台大型粮食烘干机和十五辆卡车也在不停忙碌。
该合作社负责人李新柱介绍,他们的日烘干能力可达1200吨,是承接襄城及周边县市粮食烘干筛选业务的主要合作社。
“当前很多湿粮含水量在30%以上,造成烘干时间长、作业成本高、设备负荷压力巨大。”李新柱说,他们采取多次烘干法,降低湿粮水分,再进行二次烘干,以提高整体效率。
除了技术上的应对,春秋合作社也做出了暖心的承诺:为种植大户免费提供运输车辆,并承诺以每斤7毛4的价格收购同等品质的玉米。这些举措,与张永军“不让乡亲吃亏”的理念不谋而合,共同构筑起一道保障农户收益的防线。(周煜昂 闫毅超/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