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庆丰收看洛阳|偃师区:片区组团 共赴振兴

  • 2025年09月22日 11:14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责任编辑:经晓佳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洛阳偃师大地上,一场轰轰烈烈的“集中连片组团振兴”正在进行——村庄之间打破界限,联手发展,共同奔赴富裕之路。

  在缑氏镇李庄村的葡萄园里,晶莹剔透的果实挂满藤架,游客正开心地采摘;不远处的邙岭镇,工人们麻利地将大叶黄苗挖出、捆好、装车;首阳山街道石桥村,火红的辣椒像一串串小灯笼,压弯了枝头……这些火热场景,正是偃师区以“集中连片”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4年以来,洛阳市偃师区聚焦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和“4+2”阶段性重点工作,坚持以富民产业为纽带,围绕“6+5+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立足集中连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3556”工作思路,以“五共五连”为抓手,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布局,着力打破乡村界限,通过连片规划、资源集聚和机制创新,分批推进乡村振兴集中连片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智慧化、全链条方向转型,不仅让土地生金、产业增值,更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乡村美起来。

  深化片区组团化发展模式,偃师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成色足、底色亮!

  空间连片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乡村振兴,千村千面,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偃师的答案是:连片开发,因地制宜。

  “过去我们村光靠葡萄种植一条腿走路,收入渠道单一,如今与周边村连片发展,利用周边的文旅资源,推出了观光采摘、户外露营、亲子娱乐等休闲项目,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游玩,有效促进了农旅融合发展,村民的增收渠道也越来越多了。”9月16日,缑氏镇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迎迎感慨地说。

  缑氏镇有种植葡萄的传统,但过去分散的小农模式导致葡萄品质参差不齐、品牌弱化。如何解决村域发展不平衡、单打独斗效率低等问题,打破村际壁垒、推动抱团发展?

  2025年,偃师区聚焦玄奘故里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建设,以李庄村为中心,联合缑氏村、唐僧寺村、官庄村组建“甜蜜的故乡”葡萄产业片区,成立缑氏镇葡萄产业联合党委,探索“联合党委+党支部+党员+网格”新模式,整合各村资源、共享种植技术、拓展销售网络,推动葡萄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打造集“鲜果采摘、田园观光、文化体验、美食品尝、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辐射带动周边2000人就业,年产值达1.5亿元。

  这种打破行政区划的联动模式,正在偃师全域开花。

  首阳山街道以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中部沿路城郊农业经济带”,坚持“一村一品”,大力发展鹿峰民宿、杂粮、鲜切花,石桥菌菇菌粉培育加工,坟庄蝎子养殖等特色产业,不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邙岭镇按照生态化、园林化发展定位和方向,统筹各村资源,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农村特色种植产业,推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东部果蔬、中部黄杨、西部杂粮的全域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带。

  去年以来,偃师区综合考量乡村之间交通、社会关系、产业匹配等因素,科学合理划分集中连片示范区,将全区划为北邙绿色发展片区、首阳山城乡融合发展片区、二里头三产融合发展片区、双龙山高效农业发展片区、玄奘故里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5个乡村振兴集中连片示范区。

  2025年,偃师区在商城街道、首阳山街道、邙岭镇、翟镇镇等11个镇(街道)启动组团建设,实施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乡村治理等121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包括41个产业发展项目、3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9个公共服务配套项目、16项乡村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产业项目13个、基础设施项目12个、公共服务配套项目17个。

  “过去各村‘单打独斗’‘各扫门前雪’;如今片区联动、握指成拳、共同发展,效率提升不止一倍!”偃师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产业连片 从“撒芝麻”到“聚沙成塔”

  “以前各村发展像‘撒芝麻’,单打独斗,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资源散、后劲弱。现在区里一牵头,咱们连规划、通资源、共发展,劲头比以前足多了!”9月15日,邙岭镇省庄村党支部书记底江涛看着正在建设中的精品花木园项目,心里满是干劲儿。

  邙岭黄杨有近30年种植历史,种植面积6万多亩,邙岭镇被誉为“中国黄杨之乡”。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传统种植模式面临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等发展瓶颈。

  为打破发展瓶颈、推动黄杨产业转型发展,偃师区整合邙岭镇、顾县镇黄杨种植资源,抱团发展,一方面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加强技术合作,建立了新品种示范园和育苗基地,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牵头、乡贤参与,谋划建设黄杨驿站、黄杨产业展示园和交易市场等,打造黄杨及各类花卉苗木集中展示区、孵化区、洽谈区、交易区,助推黄杨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档升级。

  截至目前,偃师区有100余家花木经纪公司、35家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1.5万人,年销售额达3.6亿元,其中大叶黄杨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黄杨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实现增收的富民产业。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偃师区深入谋划产业连片发展成果的生动实践。

  立足现有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原则,偃师集中连片示范区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思路更加清晰。

  偃师区完善了片区组团运行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5个产业互助型联合党委,把政策、人才、社会资本等资源“打包”整合,推动片区内规划联体、资源联享、发展联动。

  “联合党委不是‘纸上文章’,要让每个村都尝到‘抱团’的甜头。”偃师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联合党委建立之初就明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原则,将各村的特色资源梳理成册,通过“强弱结对”的方式统筹分配,真正把“邻里”变成“战友”。

  与此同时,偃师区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三产融合发展,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足功夫。

  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农户、村集体、种植大户、公司的利益共联、发展共谋机制,稳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已流转土地30万亩,初步形成了小麦、黄杨和葡萄三条全产业链。

  强化龙头培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对连片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56个,其中农业公司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88个、家庭农场208个。

  提升品牌影响力。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立足“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持续提升“偃之有礼”区域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偃师银条、偃师葡萄、偃师小麦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三产融合发展。立足偃师“一镇一业”实际,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三轮摩托车、制鞋等六大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就地就业。

  目前,偃师区六大传统产业带动近20万人就业,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在15万元以上,全区村集体资产总额超过21亿元。

  建设连片 从“点上亮”到“全域美”

  “以前都想去城里住,现在俺村污水管网、文化广场、小游园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还建了乡里中心、兴福礼堂、养老中心,环境不比城里差,以前在县城住的人好多都又搬回来了。”9月19日,高龙镇高崖村党支部书记王宏超自豪地说。

  高崖村的蝶变,得益于偃师区“整合资金投入,抓连片共建”的精准发力。

  基础设施“一张网”,乡村振兴,既要产业旺,更要生活美。

  偃师区聚焦资金、土地、科技等资源要素,资源集零为整、要素攥指成拳,科学规划、协同集中、连片配置。

  坚持财政资金向片区倾斜,统筹整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乡村建设资金等各类资金优先向示范区配置,谋划项目358个,将在三年内投资90.3亿元,目前已投入财政资金2亿元、发行专项债3.8亿元。

  坚持片区用地优先保障,统筹考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用地需求,在不违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规定前提下做到应划尽划,对示范区内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应保尽保,为片区重点项目建设解决用地指标273亩。

  根据集中连片区发展定位,统筹规划建设配套乡村基础设施,着力实现产业和基础设施互促共享。按照城乡“一幅图”、全域“一盘棋”、数据“一张网”、服务“一点通”,全力推进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185个行政村管网敷设;以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抓手,对农村公路进行改造提升,新建和改造通村道路94公里,全部实现村村通、户户通,各片区间和片区内部连通能力不断提升;敷设燃气管道800余公里,辐射95个村庄,77个已点火通气。

  人居环境“连片提升”让村民幸福感持续攀升。走进缑氏镇崔河村,只见天蓝水清,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一条条硬化的道路和错落有致的庭院与四周秀美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偃师区的“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美丽庭院建设也在逐村推进、连片改善。

  截至目前,该区已改造户厕6.3万座;全域推进“二次四分法”,开展垃圾分类村庄达到167个,占比82.67%,农村“脏乱差”问题明显改善,“出门见绿、推门见景”成为村民的生活日常。

  治理连片 “小板凳”上议出“大和谐”

  治理效能“一盘棋”,重在治理、在落实、在干事。

  “以前觉得生活中有的小事,反映上去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管。现在坐在小板凳上就能当面提,网格长们认真听,还记在本子上。”9月18日,说起高龙镇高崖村的“网格板凳会”,村民赵广欣赞不绝口。

  不久前,村民在议事会上提出垃圾桶位置不合理、气味扰民等问题,第二天网格长就带着村民组长重新选址,难题迅速化解。

  高崖村的“网格板凳会”是拉近干群距离、解决民生难题的生动实践。在家门口、“六尺巷”调解室、村民自治广场,网格长与居民围坐一圈,在拉家常的烟火气中成功化解家长里短、邻里摩擦、公共难题等多起矛盾纠纷。

  近年来,偃师区通过创新“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模式,完善多元议事协商机制,打造了“槐揣梦想”网格议事会、“心悦诚府”圆桌会、“网格板凳会”等议事平台,从楼道灯不亮到邻里摩擦,从给独居老人送药到复杂问题上报,网格员总能第一时间响应,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发现、源头化解的转变,用“小网格”兜住了千头万绪的民生需求。

  治理效能“一盘棋”,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治理层面。偃师区把乡村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加快构建乡村共建共享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能力连片提升。

  运用“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创新实施“三在农家红格连心”行动,构建“总网格长+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微网格员”体系,把全区242个村(社区)科学划分网格,成立了1773个网格党组织,干部、党员、志愿者全部下沉。

  强村带弱村、强村带片区。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3个,累计调整、撤换村党组织书记15人;对9个重点村(社区)实行“三清两建”回头看,共清收资金113.5万元,清收各类土地108亩。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偃师着力打造“偃之有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实现群众来访来诉、定分止争“最多跑一地、只进一扇门”;建成村民自治组织1150个、自乐组织599个、志愿组织1108个……创新驱动,多管齐下,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偃师区通过空间重构、产业升级、乡村建设和治理创新,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的图景愈发清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新画卷正从规划蓝图加速照进现实。

  “偃师区的乡村振兴之路,靠的是党建领航的‘凝聚力’,靠的是片区抱团的‘战斗力’,靠的是为民增收的‘向心力’。”偃师区委书记彭仁来说,偃师将进一步深化片区化发展模式,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偃师样板成色更足、底色更亮!(牛朝霞)

  ▶▶链接

  “6+5+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6指的是针织、新型包装材料、耐火材料、电线电缆、制鞋、三轮摩托车6个能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传统产业,5指的是小麦育种、葡萄、黄杨、银条、制鼓5个农业特色产业,N即其他农业产业。

  “13556”工作思路:“1”即锚定建设“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样板区”一个目标,“3”即从2025年至2027年、2028年至2030年、2031年至2035年三步走发展步骤,第一个“5”即“五共五连”工作原则(坚持产业共谋,实现连片发展;坚持设施共建,实现连片完善;坚持服务共享,实现连片提升;坚持乡村共管,实现连片治理;坚持资源共配,实现连片投入),第二个“5”即5大片区(北邙绿色发展片区、首阳山城乡融合发展片区、二里头三产融合发展片区、双龙山高效农业发展片区、玄奘故里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6”即组织领导、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农村改革、市场手段、政策机制等6项保障措施。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