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河南杞县:花生邂逅非遗 “金名片”传播更响亮

  • 2025年09月05日 11:03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中新网河南新闻9月5日电 9月2日,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阳堌镇6万亩连绵的花生田里,小面积早熟花生进入采收期。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将一株株饱满的花生从土中拔出、归拢,一派忙碌景象。

图为工人在花生加工线上忙碌。李宁 摄
图为工人在花生加工线上忙碌。李宁 摄

  阳堌镇的花生产业根基深厚,全镇32家收购企业年交易量达40万吨,交易额34亿元,业务覆盖直径达300公里。每到收购旺季,2000余台运输车辆往来穿梭,200余人在镇内务工,116家餐饮服务场所生意红火。花生产业园核心区有龙头企业6家,年深加工花生产品4.5万吨,其中世纪春、佰全农贸两家企业生产的花生米不仅卖到全国,更出口到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

  近年来,为提升阳堌镇花生的文化内涵,该镇将花生产业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湛六绳编相结合,让寻常的花生焕发出别样的文化光彩。

  “我们依托花生大市场,不仅要做好种植和深加工,更要深挖花生的文化内涵,实现延链、补链、强链,让一粒花生承载更多可能。”阳堌镇党委书记郑巍说。

  为此,杞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湛六绳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学允、吴姗姗夫妇聚焦家乡的特产花生这一“金色名片”,精心制作寓意丰收与吉祥的“金花生”“银花生”等绳编挂件。这些作品小巧玲珑、精致典雅,完美融合了传统技艺的韵味与现代审美需求,成为阳堌镇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与“金色名片”。

图为绳编花生。刘启旸 摄
图为绳编花生。刘启旸 摄

  阳堌镇将其选定为特色伴手礼,专门用于赠送给前来考察指导、洽谈合作的客商以及尊贵访客。“‘金花生’‘银花生’作为礼品极具文化辨识度和纪念意义,能够让收到者直观感受到阳堌的产业特色与文化底蕴。通过礼品这一情感纽带,极大地提升了‘阳堌花生’区域公共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传播力。”郑巍说。

  郑巍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花生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转型,同时大力支持非遗传承创新,让这些承载阳堌故事与祝福的“金名片”成为讲述阳堌镇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新媒介。(刘慧敏 刘启旸)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