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8月18日电 在河南省长垣市南蒲街道金寨村的人大代表联络点前,有一座看似寻常的小亭子,它不仅是村民茶余饭后纳凉聊天的休憩地,更承载着不寻常的乡情与智慧,成为大家议事协商、共谋发展的“主阵地”。

敞亭纳言:让每句乡音都有回响
议事亭的诞生,源于一个朴素的初衷:给村民一个开放、平等、轻松的议事空间。这里没有会议室的严肃拘谨距离感,只有板凳围坐的轻松亲切,村干部、老党员、乡贤能人、普通村民围坐在一起,无论长幼,都是平等的“议事员”。
亭子里的议题包罗万象,既有关乎日常的“关键小事”:水管漏水影响邻里怎么办?公共区域卫生谁来维护?村头小路坑洼如何修整?也有决定村庄走向的“发展大事”:集体经济项目怎么推进更稳妥?环境整治方案如何定更合理?惠民政策怎样落实更到位?文化活动怎么组织更热闹?……你一言我一语间,曾经“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变成了“村里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管”的生动实践。
协商聚力:从各抒己见到达成共识
“周五相约”议亭议事,坚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准则。议题或提前公示,或现场提出,鼓励每个人充分表达观点,也允许不同意见碰撞交锋。
在这片民主的“大舞台”上,“土专家”们常常大显身手:熟悉村情的老人能道出历史遗留问题的症结,懂水电和种植的能手会献上实用妙招,了解政策的“明白人”能帮大家算清惠民账……这些接地气的“金点子”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议事亭的真正魅力,在于通过坦诚交流、民主协商,总能找到让多数人满意的“最大公约数”。这个过程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增进理解、消除隔阂、凝聚共识,让矛盾隐患在阳光下无处遁形。
金寨村村民杨怀勇至今记得,村头那片闲置院落曾是邻里的心病——夏天蚊蝇滋生,雨天泥泞难行。在议事亭里,大家从“各有怨言”到“共想办法”,最终找到让多数人满意的法子。如今,昔日的“麻烦地”成了便民区,
实干见效:让“纸上蓝图”变“实景画卷”
议事亭的议题从不只停留在“说理”层面,更是“行动”的起点。议定的事项,都会明确责任人和时限,由村干部带头落实,村民全程监督,确保“议得好”更能“落得实”。
如今,成效已看得见:邻里间的潜在纠纷在沟通中悄然化解,互帮互助蔚然成风;通过议事协商制定的村规民约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房前屋后整治等措施有效落实,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反复讨论优化的小微产业园等集体经济项目,因赢得全村支持推进顺畅,集体经济有了新增长点;村民亲身参与议事和建设,主人翁意识与归属感大大增强,“幸福家园”成为大家共同的心声。
在金寨村,“小亭议事”正持续“议”出邻里守望的新风尚,“商”出幸福家园的好图景。这座小小的亭子,也已成为连接党心民意的连心桥、汇聚发展合力的能量场、培育文明乡风的新课堂。(王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