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三门峡湖滨区:家长帮厨 共筑校园“食”光

  • 2025年04月25日 11:00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中新网河南新闻4月25日电   家长们系上围裙走进后厨,从曾经的校园餐“旁观者”,变成如今的“掌勺人”和“把关者”……时下,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为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创新推行校园餐“家长帮厨制”,家校携手为孩子们打造安全、营养、暖心的校园餐,书写着一个个温暖而生动的育人故事。

图为滨河小学德馨苑校区“知辛园”餐厅正在备餐。
图为滨河小学德馨苑校区“知辛园”餐厅正在备餐。

  4月23日,当琅琅读书声在三门峡市滨河小学德馨苑校区响起时,学校“知辛园”餐厅内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校领导和一些家长员工们正在查验当日配送的食材是否新鲜、核对检疫合格证明、检查消毒餐具……在这里,食堂从业人员中有三分之一有着特殊的身份——他们是在校学生家长。家长员工王巧丽一边忙碌地验收食材,一边笑着说:“每次给孩子们准备饭菜,都像给自己的孩子做饭,就想把最好的给他们。”家长员工尚晓娟的孩子在该校读二年级,她感慨道:“以前在外面打工总担心孩子吃不好,如今在学校餐厅工作,看着孩子们吃我参与准备的饭菜,既安心又骄傲。”

  滨河小学教育集团德馨苑校区是湖滨区首批推行“家长帮厨制”的学校。该机制打破了传统家校关系中家长只作为监督者的角色定位,让家长成为学校食堂管理的决策参与者和实际操作者。学校通过“三查三看”(查有无犯罪记录、查身心是否健康、查是否懂得食品安全知识,看是否讲究卫生、看是否热爱学生、看是否吃苦耐劳)严格聘任,让许多像王巧丽、卢荣润、尚晓娟这样的家长参与到学校食堂管理中,找到了“双重身份”的价值感。学校还构建起涵盖人员聘任、知识培训、生产制作的三维治理体系,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包括家长进行培训,做到“三个一”:聘请专业营养师每学期举行一次膳食营养讲座,每月进行一次操作流程培训,每周进行一次食品安全学习。被聘任的家长均为校园餐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从供货商确定到食材验收制作,再到餐厅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真正将家长角色从单纯的监督者转变为决策参与者。

  “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受到了广大家长们的认同和肯定,学校就餐人数也由原来的100余人增加到如今的700余人。”滨河小学教育集团德馨苑校区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侯海燕说。

  同样的“家长帮厨制”在市一小建设路校区也备受欢迎。在该校食堂,7名从业人员中有5名是学生家长,占比达71%。家长们凭借双重身份,既主动监督学校食堂工作,使学生餐从细节到品质得到不断提升,又成为宣传食堂工作的有效渠道,增强了家校沟通。同时,由于孩子在本校就读,家长们工作相对稳定,降低了人员流动带来的弊端。当然,学校也充分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人员选拔和工作要求上一视同仁,确保食品安全。这5名家长均为膳食委员会成员,积极为膳食搭配提供合理建议,学校也及时引导,避免出现家长对个别孩子特殊照顾的情况。

  大安中学食堂同样有家长帮厨的身影,家长帮厨每月拿着与其他帮厨员工相同的工资待遇,全程参与食堂从原材料入出库、洗菜切配到餐具洗消的全过程。学校在每学年结束时还会为帮厨家长颁发优秀荣誉证……

  除了各学校的积极实践,湖滨区还构建起“政府主导、学校主责、家长参与”的三方共治格局。家长员工制与“五级陪餐机制”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分管领导每季度、教育部门领导每月到学校陪餐,与家长帮厨的日常监督互为补充。“1+X”制度体系覆盖食材采购、加工操作、应急处置等全链条,让校园餐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监管标准。

  家长雷琳琳多次担任滨河小学德馨苑校区的监餐家长代表,每次她都会仔细察看餐厅环境、卫生状况,研究学校食谱。“学校餐厅干净,食堂规范,食谱丰富,把孩子托付在学校,我心里特别踏实!”雷琳琳的话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

  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需要教育部门的“硬核”监管,更离不开家长力量的温暖托举。相信随着该区校园餐“家长帮厨制”“巩固提升年”行动的持续深化,这张家校共织的安全网,必将为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晴朗天空。(李博 吴若雨/文图)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