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创新路上,河南济源这家民企何以“开枝散叶”?

  • 2025年04月11日 16:56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李新贺

  中新网河南新闻4月11日电 (李海珠)4月的万羊山开始披绿,山花陆续绽放。山脚下,一个依山而建的“大家伙”站在金属冶炼行业的“高峰”。

  这项新技术是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万洋集团)自主研发的“三连炉直接炼铅技术”(下称“三连炉”)。得益于此,这座由9名村民筹资27.5万元建立的万洋有色金属冶炼厂破局出新,走出一条特色的“链上链”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成为年产值超400亿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这家传统冶炼企业是如何实现焕新升级的?近日,记者走进“愚公故里”河南济源,探寻该企业多元领域持续出彩的“攻关秘籍”。

  破局出新 站上行业技术“高峰”

  太阳初升,万羊山坡的“三连炉”轰隆作响、生产正酣。谁承想,这项轰动全行业的技术出自几位村民之手,其创业创新精神至今被企业职工津津乐道。

图为万洋集团,“三连炉”依山而建。李超庆 摄

  作为企业创始人之一,万洋集团总经理卢振海左手上的伤疤,便是这位70多岁老人创新路上的“军功章”。20年前,冶炼炉突发泄漏,卢振海不假思索脱下上衣,把衣服塞进泄漏之处,后经过处理,冶炼炉正常生产,而卢振海的左手被高温灼伤,留下一道大伤疤。

  “我们创业赶上了好机遇,也是企业发展需要倒逼我们不断创新。”卢振海表示,企业不创新就没出路,“三连炉”便是万洋集团的创新“代表作”。

  万洋集团技术标准部部长李伟伟表示,针对传统工艺存在能耗高、流程长、占地面积大等问题,万洋集团组建研发小组,寻找传统流程中的突破创新点,最终依照地势落差,首创“三连炉”,将工厂建上了山。

  “‘三连炉’缩短了生产流程,而且能耗更低、效率更高。”万洋集团党委书记卢军亮表示,这项技术创下两项“世界第一”,实现了国内铅冶炼工艺的再次革新。同时,该技术还获得了2013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

  在李伟伟看来,传统工业更不能固步自封,应跟随市场变化不断破旧出新,企业创新一直在路上。

  拥抱科技 企业不断焕新升级

  自创办以来,万洋集团秉持着“富四方百姓”的企业愿景,从小到大、从大到强,铺就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那么,企业三十年来频频出新的秘籍是什么?

  “不贪、学憨、敬业”是万洋集团董事长卢一明的处世六字经,亦是王屋山脚下的“愚公儿女”不畏艰难、勇于担当只为造福一方百姓的真实写照。凭借着“当代愚公”卢一明的“拼劲儿”,万洋集团自成立之初就敢为人先。

  卢军亮认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提质增效,理念创新则助力企业拓宽产业领域。

  “万洋集团实施由企业提出课题、高校进行研发的多方合作模式,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卢军亮称,依托省市级研究创新平台,企业鼓励工人对生产各工段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冶炼过程中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实现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

  其中,河南希百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便是理念创新的成果之一。自2017年成立以来,该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就硒元素展开深入合作,与博士团队进行药品研发及化学性能测试,获得多项专利技术,取得不俗成绩。

图为万洋数据中心。李阳 摄

  除了技术不断精进,万洋集团还抢抓智能化发展机遇,建立万洋数据中心,一改过往“口口相传”的工作流程,技术人员可通过智慧大屏对各个系统进行实时调度。

  “数据中心打通互联各类数据资源和平台,将原有分散的信息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全方面、全过程的管理协同,提高智慧化管控水平。”万洋集团生产运营部运营调度中心冯瑶瑶介绍,目前数据中心已实现智慧化生产统计调度、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全双预防管理等功能,助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建立“链上链” 产业“开枝散叶”

  济源作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万洋集团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打通上下游、建立“链上链”,走出一条产学研联合、涵盖多产业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从矿粉到粗铅、电解铅、蓄电池极板、蓄电池、铅酸电池、蓄电池回收,再到粗铅,一路循环,不断“开枝散叶”,又建起黄金产业、白银产业、硒产业等多个产业,形成“链上有链”的绿色循环发展格局。

  各样的黄金饰品、雪白的银产品、硒元素保健品……各种产品令参观者啧啧称赞,这些正是万洋集团延链、补链、强链的真实写照。

图为万洋循环经济产业图谱。李阳 摄

  其中,“铅锂双循环”是万洋集团延链补链,绿色循环发展的代表。

  在济源市鸿达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下称鸿达公司),一车车从全国各地回收的废旧电池陆续运入车间,这些废铅电池经破碎、分选、熔炼等工序,变为再生铅、再生塑料等产品。

  鸿达公司新能源事业部生产负责人卢锋介绍,这便是循环经济之一的新能源产业链,即从粗铅提取出电解铅,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的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等,将废旧锂电池回收梯次利用、打粉再生,提取铜、铝、电池粉等金属,再回到工业级碳酸锂循环再生。

  作为河南首家“铅锂双循环”企业,鸿达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研发超重力强化萃取再生合成再造技术,将回收的锂制成工业级碳酸锂,真正做到废旧锂电池的循环回收再利用。

  “从破碎到提炼加工,整个过程完全做到零排放,资源回收利用率在80%以上。”卢锋称。

  “废旧铅酸蓄电池自动拆解-三连炉侧吹熔炼”技术让万洋集团形成原生铅、再生铅相结合的铅冶炼模式,实现“减废增金”“减碳增绿”。卢军亮表示,仅此一项,企业每年可节约铅矿石18万吨、标准煤2.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万吨。

  “近年来,济源以数字化为引领,带动企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杰在谈及冶炼产业发展时表示,万洋集团的发展正是济源民企“愚公移山创新篇,四高四先做示范”的生动实践和优秀典型,将动员更多民企培育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因地制宜实现高质量发展。(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