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上升4个位次!中原科技城跻身全国15强

  • 2025年01月11日 23:34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冰珂 通讯员 曾子琦

  中原科技城再上新高度!1月10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科技城百强榜(2024)》,中原科技城在全国348个科技城(科学城)中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排名第15,相比2023年跃升4个位次。

  同时,河南省系统推进第一战略实施和一流创新生态构建,形成的院城融合发展、智慧岛建设等具有河南特色的科技创新探索实践被选为典型案例纳入科技城年度发展报告。

  科技城百强榜(2024)围绕科技城、科技、城市三个维度,设立基础建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城市承载能力、要素保障能力4个二级指标以及31个细化指标,对全国348个科技城(科学城)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估。

  近年来,中原科技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以“三合一”融合发展为核心,推动多项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取得标志性成果,整体呈现科创资源高端汇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新兴产业高位集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的蓬勃发展态势。

  中原科技城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科创企业突破2620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710家,高层次人才突破3300人;创新能级加速提升,近三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突破40%;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近三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70%以上。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同比增长80%以上。

  在院城嵌合、协同创新上持续发力,加快构建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

  近年来,聚焦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中原科技城围绕七个方面融合方向,结合省科学院需求,创新建立了一整套快速响应、高效联动的全过程服务机制,形成“省科学院快速发展、中原科技城全程保障、融合发展成果日益显现”的生动局面。

  空间保障坚实有力。按照永久物理空间建设与过渡性办公空间有机衔接的原则,定制化开展空间服务保障。从集中力量推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加快建设,实现省科学院顺利入驻;到仅用3个月时间建成投用中原量子谷一期,保障量子材料与物理研究所等量子产业研发团队入驻;再到为高能物理研究中心提供永久办公场地等等,中原科技城集全区之力为省科学院22家科研院所组建保驾护航,实现了“以城托院、以院拓城、院城一体”深度融合。

  人才集聚跃居前列。积极打通省市区三级人才政策,通过赋予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权、柔性引才新模式等,为省科学院人才招引开辟“绿色通道”,打造聚才引智“强磁场”,助力省科学院累计引育包括21名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逾百名,拥有科研人员超3000名。同时,全面构建为省科学院各类人才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一整套全覆盖的精细化保障体系,解除人才后顾之忧,以最饱满热情投入科研攻关。

  科研攻关硕果累累。与省科学院联合成立概念验证基金,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小试及中试平台,建立从实验室、到中试基地、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转化体系。2024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26项,国家基金委“极端光场制造科学与工程”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批立项,填补了我省在该类型项目上的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8项(包含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国家级协会一等奖4项,在顶级期刊CNS子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中原量子谷集中发布14项涉及高端芯片、激光制造、量子科技等领域科研成果。保障省科学院攻克超硬材料、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等产业链企业关键核心问题40余项。

  在强化支撑、提升能级上持续发力,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

  中原科技城充分发挥高能级研发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支撑作用,重点聚焦国家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四个关键要素,积蓄强大创新势能,逐步形成以重大科学设施为龙头,省实验室、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为两翼,头部企业研发中心为支撑的科研体系,打造高能创新平台集群,赋能全省科技创新。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破冰突破。加快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积极与中科曙光、省科学院共同推进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目前项目建设顺利,2025年底可全面建成投用。对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共建河南省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目前已具备开工建设条件。

  ——省实验室联动成势。省实验室是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集聚优势创新资源的高端创新平台。中原科技城已集聚嵩山、墨子等12家省级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联动之势,并协同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其中,嵩山实验室在承担国家战略科研任务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承担了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模态网络与通信”重点专项“多模态网络创新示范环境”项目,在网络安全方面取得20多项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加快集聚。积极对接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中原科技城集中布局科研力量,新开工建设北京大学郑州新材料高等研究院,累计签约落地6家郑研院。目前北理工、上交大建设如火如荼,哈工大二期基本建成。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已建成由国家级人才领衔的200余人团队,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攻克了30余个产业和企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

  ——头部企业研发中心集聚成势。聚焦重大产业场景,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出题人”“阅卷人”“答题人”作用,落地运营华为、超聚变、中科曙光等30余家头部企业研发中心。集聚市级以上研发平台710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416家。牧原实验室“高性能生物基降解地膜”材料已完成中试生产。

  在人才引育留用、优化生态上持续发力,人才集聚效能持续释放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中原科技城坚持在人才引育留用、优化生态方面持续发力,持续释放人才集聚效能——

  畅通渠道引才。聚焦郑州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战略目标,研究制定2.0版中原科技城人才新政,率先实施优秀青年“青云计划”,累计吸引院士级顶尖人才32人,高层次人才3312人,数字人才达30000余人,各类人才总量达28.1万人。形成两院院士等领军人才带动,研发、数字、技能人才涌动的“天下英才聚中原”创新局面。

  深化改革育才。开展市场化认定,对中原科技城重点产业领域行业头部企业中研发管理类人才,可择优认定为郑州市高层次人才。探索人才认定“举荐制”,3名以上海内外同行业一流领军人才共同推荐,经评审可认定为相应类别的高层次人才。探索柔性引才,依托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柔性引进A、B、C、D 类高层次人才,根据用才成本和工作成效,给予引才单位最高30万元引才补贴。

  聚焦发展用才。实施“数字豫才”计划,打通人才端、政府端、企业端、培训端、高校端,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聚焦数字经济、生命科学等重点产业领域,构建“一产业一龙头企业一研发机构一公共服务平台一产业基金一产业园区”体系,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科研成果与企业无缝对接,初步形成了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优化服务安才。拓展“中原优才卡”功能,实现人才服务“一卡通行”,围绕政策兑现、人才联络、要素保障等,打造人才分类认定、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人才个性化服务等一站式优享服务场景。加快以人才为主题的特色街区建设,以高频次、高粘性、高效率互动场景打造优秀人才集聚地。

  在创新机制、成果转化上持续发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中原科技城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日趋成熟。聚焦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出台《中原科技城高能级创新平台服务保障工作专班工作规则》《中原科技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建立从成果梳理挖掘、概念验证、小试与中试到孵化转化全流程贯通的工作体系,全程跟踪服务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成立中原科技城联合党委和中原科技城科创联盟,推动与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联合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以及省内外顶尖科技机构共同打造“龙子湖科创路演”,共同搭建全链条开放式成果转化平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断拓展。集聚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成果转化孵化机构(载体)61家。开辟政府产投公司与高端创新平台联合成立成果转化公司的新模式,推动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郑大一附院、新乡医学院临床转化中心成果就地转化。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与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按照“一园区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模式,建设一批专业园区,推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持续扩大。首批16家创新平台开展科研项目近50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10个、省级73个、横向项目56个,可转化科技成果93项,已转化科技成果14项,近三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70%以上。中科院过程所钛酸锶聚光发电与催化制氢中试基地,已完成制氢阶段中试试验,制氢装备制造基地提升及关键原材料钛酸锶产线落地正在加快推进。

  在健全体系、完善服务上持续发力,持续优化一流创新生态

  中原科技城着力打造基金矩阵,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以中原科技城产业引导基金为牵引,紧盯科技成果转化难题,重点围绕中原科技城内科研院所、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种子期重点孵化,着力形成覆盖种子期、天使期、VC 和 PE 阶段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投资体系。

  截至目前,中原科技城与深天使合作中原科技城科创母基金,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初创企业发展提供赋能,其中与邦勤资本合作设立邦勤达睿天使创业投资基金,成为河南省内第一只市场化天使基金;与头部基金管理机构前海方舟、同创伟业合作前海二期、南海八期2只基金,强化产业引育力度;与中金汇融合作郑东战新基金,加强省、区协同招商力度;省、市、区三级天使母基金齐聚中原科技城,基金矩阵规模持续壮大。新引进左点科技、容汇医药等项目10个,储备辖区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余个。

  金融服务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原科技城聚焦打造郑州市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先导区、示范区,制定《中原科技城科技金融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1+6+N”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围绕金融岛、智慧岛“双岛联动”,统筹传统金融要素和创新金融资源,建立基金机构、银行、保险、担保、证券等机构合作机制,入驻科技金融专营机构20余家,金融服务港湾11家,推出科技金融产品100余个。

  目前,中原科技城已累计集聚中基协备案基金机构206家,管理规模逾1700亿元。以基金大厦为主阵地,搭建线上线下对接平台,形成多层次、全业态、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上持续发力,全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初步培育了人工智能、算力、数据、生命科学、量子、软件等6大战新产业集群,形成了具有中原科技城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

  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组建具身智能实验室和中原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已集聚20余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

  算力产业方面,以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为抓手,规划建设先进算力产业园,围绕大模型、云计算等重点,已培育集聚超聚变、中科曙光等15家算力领军企业,打造融合“超算+智算+量算”于一体的算力高地。

  数据产业方面,依托中国电子(郑州)数据创新中心、郑州数据交易中心,谋划打造数据要素场景近30个,集聚数据交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60家,数据交易额突破21亿元。

  量子产业方面,建成投用中原量子谷一期,开工建设量子谷二期,重点聚焦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光电材料等领域,已入驻长江量子、墨子实验室、省科学院激光制造研究所等12家科研机构,搭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及创新平台近20个,引入创新创业团队10余个。

  生命科学产业方面,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谋划搭建中原科技城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天健先进医学生物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建设,引进华兰生物、北科生物等20余家领军企业,形成“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集群创新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新格局。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中原科技城实现“五年基本成型”目标的“决胜之年”。中原科技城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贯彻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抢抓机遇、咬定目标,蹄疾步稳、久久为功,坚决走好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为全省全市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