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河南登封“土特产”成游客“抢手货”

  • 2024年10月24日 10:18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李新贺

  中新网河南新闻10月24日电   君召芥菜、告成红薯、景店小米、石道黄精……在河南登封市,这些看似寻常的土特产,正越来越多地出村进城,成为市民的“伴手礼”、游客的“抢手货”。近年来,登封市立足自身山区多、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通过种植中药材、红薯、芥菜等特色农产品,做优做强“土特产”,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薄土地里长出“金疙瘩”

  时值深秋,又到了芥菜(芥疙瘩)收获的季节。10月23日,登封市君召乡海诸村村民冯帅创一大早就来到自家的芥菜地里,察看芥菜生长情况。“再过几天就能收获了,现在是最关键时期,得紧招呼着,不能让芥菜得根腐病,要不这季都白瞎了。”连日来,冯帅创天天在地里精心侍弄着他种植的这些“宝贝疙瘩”。

  今年41岁的冯帅创种植芥菜已有七八年的时间。“芥菜生长周期短,管护也简单,关键产量很高,效益也不错!”提起芥菜种植,冯帅创兴奋地算着这笔经济账。“今年我种了10亩芥菜,预计能产5万多斤芥疙瘩,按照给公司签订的合同价格,这季芥菜能收入4万多元。”

村民们在采收芥菜。 登封市委宣传部供图
村民们在采收芥菜。 登封市委宣传部供图

  “用登封芥菜加工的芥丝,有独特的汆味,特色就是卖点”,作为登封市农业龙头企业之一,小仓娃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正是依靠本地特色鲜明的芥菜原料优势,迅速发展壮大。

  “我们公司自有芥菜种植基地100多亩,采取公司+农户形式,还与周边乡镇村民签订了订单种植协议。”小仓娃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与周边1000多农户签订了芥菜种植收购合同,每年收购芥菜500多万斤,每亩大约能为村民增加收入2600余元。

  嵩山黄精成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登封市石道乡因地处山区,南北皆为山脉,土壤比较薄,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为村民找出致富路?

  据记载,早在宋代,药物学家苏颂就说过:黄精南北皆有,以嵩山、茅山者为佳。被当地人称为‘仙人余粮’。嵩山地区气候很适宜黄精生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我们就把发展黄精种植作为全乡的重要新兴产业,并探索‘粮药套种’‘林药套种’等多种种植方式。”石道乡党委负责人说。

村民们在嵩山林下黄精产业基地种植黄精。 宋跃伟 摄
村民们在嵩山林下黄精产业基地种植黄精。 宋跃伟 摄

  在石道乡陈家门村高坡建成嵩山林下黄精数字化产业基地看到,附近的村民们正在忙碌地种植着黄精。“现已林下种植黄精500余亩,意在通过数字化技术的精妙有效运用,达成中药材的林下仿野生种植,促使嵩山黄精等珍贵中药材回归山林的怀抱。”产业基地负责人介绍,林下黄精种植基地项目,总投资1.2亿元,分三期进行,主要以林下有机黄精为核心,通过2到3年时间的经营发展,把该项目打造成集林下有机黄精数字化种植、销售、加工、文旅、康养民宿等于一体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据了解,登封嵩山道地中药材黄精被列入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目前全市种植规模面积达1575亩。

  岗岭坡上的致富“薯”

  霜降时节,在登封告成镇茶亭沟村附近的红薯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在刨挖红薯……

 茶亭沟村村民在刨挖红薯。 登封市委宣传部供图
茶亭沟村村民在刨挖红薯。 登封市委宣传部供图

  告成镇茶亭沟村地处岗岭,土地多为红褐色沙土地,水利条件较差,因独特的地质条件,种植耐旱的红薯却得天独厚。 “茶亭沟红薯,生吃甜、脆,烧烤后更是香软面甜,深受消费者喜爱。”茶亭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茶亭沟村过去一直大面积种植着红薯,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种植技术和市场销售等原因,红薯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2007年,茶亭沟村“两委”在经过市场调查后,开始恢复红薯种植传统,并成立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红薯交易市场等,大力发展红薯种植产业。告成镇也因势利导,建立了以茶亭沟村为中心,辐射告成五度、竹园、贾沟、八方、森子沟等周边村庄的“优质红薯生产示范基地”。2013年,“茶亭红薯”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目前,仅茶亭沟村就种植红薯600余亩,带动农户200余户参与。建成农副产品仓库388平方和茶亭沟红薯超市258平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余万元。”茶亭沟村委负责人说。

  登封在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推进农业与工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目前,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0%以上、文旅纪念品种类超过70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杨大勇 宋跃伟)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