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河南中牟县多措并举绘就秋收“新”盛景

  • 2024年10月23日 17:23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李新贺

  中新网河南新闻10月23日电   “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就是等着收获的这一天。”看着满目的金黄,雁鸣湖镇太平庄村村民梁四清喜上眉梢。

  金秋时节,中牟县到处都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走在田间地头,颗粒饱满的玉米或是堆成满谷满仓,或是铺成金色的海洋,广袤的大地正化身丰收的调色盘,绘就出一片五谷丰登好“丰”景。

  据统计,2024年中牟全县秋粮面积316800亩,其中玉米284100亩、红薯27600亩、大豆5100亩。从优质选种、病害防治、农技推广、品牌塑造等方面,多措并举,为秋粮丰产保驾护航。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直接关系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近年来,中牟县重点抓好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等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大力推广小麦众麦一号,玉米豫单132,西瓜红红薯、高油酸花生开57等优良品种,通过开展田间培训、信息入户、技术到户、服务到田等服务,切实提高农民种植水平。

  “要既能选对好种子,也能开出好方子,‘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我们定期会踏进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实地解决农户困难,指导农户进行病虫害防治,降低成本,增加产量。”高级农艺师郝法政介绍,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中牟县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植保理念,对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进行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玉米草地贪夜蛾、玉米三代黏虫重大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做好密切监测。

  在大孟街道新郑岗村的玉米田里,随着无人机螺旋桨的轰鸣,一道道细密的药液均匀喷洒在玉米叶面上,不仅有效减少了人工喷洒的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喷洒精度。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这些无人机搭载了先进的GPS导航系统和智能喷洒系统,能够按照预设航线自主飞行,确保每一株玉米都能得到恰到好处地滋养,实现了精准农业的高效实践。

  “我们定期发布病虫情报18期,发放防治农药12000亩次,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开展秋粮“一喷多促”统防统治87000亩次,有效降低病虫损失率约1.6个百分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瑞玲说。

  一直以来,中牟县致力于“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积极参与省市等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陆续推广了秸秆还田、适期播种、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等实用技术,完成河南省粮油规模种植单产提升行动项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一喷多促等项目。据农技专家测算,通过利用“一喷多促”项目,平均单产约增加12公斤/亩,平均百粒重约增加0.3克,平均不完善粒约减少0.5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了良种良法相配套,为全年粮食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真没想到,我们的红薯也能在直播间销售,更没想到会产生这么大的销量,线上销售为我们农户带来了更多的销售机会,而且各地群众都会尝到我们的优质农产品,我心里很高兴。”刁家乡孙家村农户孙忠磊感慨道。

  既要充实粮袋子,也要鼓起钱袋子,“酒香也怕巷子深”。丰产丰收对于提高农民收入而言仅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互联网时代,如何将优质农产品卖向全国各地?

  为此,中牟县围绕“粮渔花药瓜果蔬菜”八大类,不断优化土特产名录库,创建“中牟优农”公共品牌,开发“中牟优农”小程序商城,采取线下+线上模式,积极组织本县特色农产品参加各类展销活动30余场,展示各类农产品30余种,打造“新农人+村书记+网络达人”共同参与的“中牟优农”直播间,提升了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做好了“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今年7月,“中牟优农”特色农产品专场推介活动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举办,推介现场,来自24个国家的29名海外网红达人和中牟当地带货主播一起“游幻乐之城 品中牟优农”。活动现场,中牟县姚家镇动康食品、刁家乡辰耕农业、青年路街道顺天缘食品等10余家企业以及中牟西瓜、大蒜、羊肚菌、蟠桃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名优特新农产品受到海外网红达人齐声点赞。

  “接下来,中牟县将继续抓好粮食作物田间管理,加强优良品种、先进农业技术的宣传指导,强化病虫害预警防治,做好乡村人才培训工作,为来年丰收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将积极拓展运用短视频及直播营销方式,打造‘中牟优农’专属流量池,将流量转变为销量,切实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受益,有力有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刘瑞玲说。(张晨)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