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地方新闻 > 正文 >

以空间换时间 鹤壁农田智慧灌溉中的科技密码

  • 2024年07月08日 15:12
  • 来源:央广网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地处河南北部,北靠安阳,南临新乡的一座城市——鹤壁,20世纪50年代因煤而建,面积仅有2182平方公里的城市,除了被打上煤炭城市的标签外,如今却因农业强市而跻身河南前列。

  这里耕地170.8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46.92万亩。据2022年9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规划鹤壁市2025年应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0万亩。而今年,鹤壁就已完成了约98%预计规划量。

  高标准农田是河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核心载体和具体体现,那么鹤壁又是如何实现农业智慧灌溉的呢?7月5日,“新时代中部崛起看河南”采访团深入鹤壁农业生产一线,探索智慧农田灌溉背后的秘密。

  在鹤壁,西北部的老城区鹤山区和山城区位于山地丘陵地带,淇县又有一半处于山地,因此鹤壁农业发展的重任就落在了淇县和浚县,而浚县又是鹤壁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浚县古称黎阳,自古就是粮食丰产之地,素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如今的浚县,现有耕地108万亩,基本农田90.4万亩,高标准农田79.88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一隅(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一隅(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记者站在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中,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玉米苗在夏季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在这连方成片的玉米田里,有种业公司的育种基地,也有种粮大户托管的口粮田。记者注意到,每块高标准农田外围都有沟渠相连,洪涝时田间多余的水可尽快排入农田周边的渠中,汇入卫河;在无法汲取地下水的情况下,适时引水入渠,进行灌溉。

  不仅如此,隐秘在田间玉米苗下的一条条笔直的滴灌带密布成网,实现精准滴灌。“别看这滴出来的水滴小,流速慢,相较于人们使用大水漫灌的传统浇水方式来说,我托管200亩这么大的面积,用滴灌带浇水,却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全部面积的精准浇灌。”浚县种粮大户付太华说,他去年开始使用这种灌溉方式,不仅节水节电,还在之前的旱情期间实现了全面积水肥一体化浇灌,省时省力。

  一条条笔直的滴灌带,密布于田间。在外行看来,滴灌带铺设十分麻烦,然而付太华向记者说道,“其实铺设起来很方便,装有卫星定位导航装置的播种机在播种时,同时也会把滴灌带铺设好,定位准确,走线整齐。”

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中铺设的滴灌带(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中铺设的滴灌带(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据付太华介绍,一亩地铺设滴灌带的成本在100元左右,但密植滴灌技术却能使每亩增产100公斤左右。播种时因引入了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和智能监控,鹤壁农田已实现了农田精准播种、种肥同播、单粒精播、精细管护。

高标准农田中的水肥一体机,不仅有除沙装置,还将肥料科学配比于机器内,实现水肥一体高效灌溉(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高标准农田中的水肥一体机,不仅有除沙装置,还将肥料科学配比于机器内,实现水肥一体高效灌溉(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目前,在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建设过程中,农业农村局、科技工作者以及农民们不断总结单产提升的经验,打造了农业科技生产监测站、农作物病虫害远程监测、智慧水利灌溉三大系统,实现了水肥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全覆盖和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是全省最大的成方连片示范方,也是全省最好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从2014年种植7亩地,到如今托管200亩高标准农田,种植经验丰富的付太华成了当地有名的技术指导员,当地村民时常在自发组织的经验分享群中向他询问专业问题(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从2014年种植7亩地,到如今托管200亩高标准农田,种植经验丰富的付太华成了当地有名的技术指导员,当地村民时常在自发组织的经验分享群中向他询问专业问题(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如今,鹤壁在耕地面积少,粮食总产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探索藏粮于技的单产提升道路。如今鹤壁的高标准农田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86%,粮食生产连续10年领跑全国同面积单产水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94%以上。

  据悉,今年鹤壁播种小麦135.4万亩,预计平均亩产557.15公斤、居全省前列。今年鹤壁市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5.97万亩(全部在永久基本农田内),2025年计划将剩余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持续强化农业农村数字化和土地规模化的农业强市建设基础。(记者 张丽娜 张羲轮)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