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河南新闻2月19日电 “镜头再抬高点。哎,对,你看,它这个头部隆起呈圆形,还没有冠羽,属于斑头潜鸭的雄鸟。”
“那边那个,带个小‘辫子’,头部形状偏方形,我们叫它凤头潜鸭,这样是不是一下就清晰了?”
近日,在河南省淅川县大石桥乡,正在进行候鸟日常监测的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盛湾保护站站长邓天鹏,偶遇一行外地来观鸟的游客,他热情地为游客介绍当地的珍稀鸟类。
“这两年,不仅珍稀鸟类变多,专程从外地来观鸟、拍鸟的游客也特别多,我现在有时候还兼职当个‘鸟导’。”扛着望远镜的邓天鹏笑着说道。
每年春节前后,是大批候鸟到淅川越冬的季节,也是邓天鹏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他的工作重点就是及时监测发现鸟类种群的变化,为来年的工作开展提供数据。
突然,正在滩涂上追逐候鸟足迹的邓天鹏放轻了脚步,举着望远镜的手轻轻地颤抖了起来。
“快看,那边的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今儿运气爆棚啊。”邓天鹏黝黑的脸上难掩欣喜。观察结束后,他连忙向多名同事电话分享:“报喜,报喜,滔河乡这边发现了17只黑鹳,数量又有增加了。”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其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自2008年加入到管理处,邓天鹏见证的保护区鸟类种类,已从最开始的10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410多种,监测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高达10种。

“早些年拍到的多是一些普通鸟类,而这些年,越来越多之前罕见的鸟类都能经常拍到了,今年保护区不仅连续10年监测到黑鹳稳定越冬种群,‘东方宝石’朱鹮时隔70年再次回归丹江湿地,更是首次迎来了28只‘鸟界国宝’东方白鹳。”邓天鹏说,16年来,青头潜鸭、大鸨、红隼等珍稀鸟类都是他的“镜中客”。
“鸟儿是生态最公正的鉴定员。发现的珍稀鸟类种类、数量越多,越能证明这些年保护区的生态建设成效。”说罢,邓天鹏扛起望远镜往滩涂深处走去。“走,咱们再去那边看看,指不定还能遇见两只中华秋沙鸭。”
近年来,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淅川县坚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采取水系连通、生境营造、植物群落修复等措施,累计修复湿地2.5万余亩。同时,积极构建司法联动机制,推动公检法、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资源违法行为。

生态的日益向好,不仅为众多珍稀鸟类打造了栖息的“天堂”,在紧邻着丹江湿地的大石桥乡,“观鸟经济”也愈来愈火。
“经常有外地游客三五成群组团来观鸟、拍鸟,我这农家乐生意都比往年好上不少。”这是郭家渠村村民刘新翠的感受。
依靠着一库碧水和优异的生态环境,这些年,大石桥乡的民宿、农家乐等文旅产业得到发展。该乡党委书记姚云亭介绍,当地正在把沿线的郭家渠、东湾、大石桥等村连片打造成民宿集群,将“观鸟经济”扩大到相邻的近10个村,“生态+观鸟+旅游+研学”的新发展模式将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春节,趁着村民大批返乡的好时机,邓天鹏为村民们送上了他参与制作的《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彩色图谱》。这册《图谱》涵盖了丹江湿地的400多种鸟儿,他希望所有村民识鸟、懂鸟,然后向外地游客介绍鸟,同时,引导游客吃住民宿、农家乐,更加有力带动“观鸟经济”。(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