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12月14日电 (经晓佳)什么是工匠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无私奉献,是向难而行、越挫越勇、勇攀技术高峰的坚毅执着……在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下,无数工匠默默奋斗,以匠心、智慧和毅力书写着时代传奇,王永伟和孙延斐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磨机医生”的匠心传承
“做工作一定要保持细心、责任心和恒心,我就是通过30年如一日的坚持,一步步从队工到技师再到高级技师的。”说话间,中铝矿业有限公司生产管控中心配料工序班长王永伟已经对手中的石头完成了硬度测试。

王永伟,氧化铝制取工高级技师,中国机械冶金建材职工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示范性创新工作室领衔人。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攻克氧化铝领域的技术难题。他的工匠之路起于格子磨操作工,面对高温、高碱、湿热、巨大噪音的工作环境,他早已习惯戏称为“蒸桑拿”。
“既然从事了这份工作,就要适应环境,干就一定要干好。”王永伟秉持着对工作的执着,通过不懈努力,从一个基层一线员工成长为“技术状元”。他不仅是“磨机医生”,还以提质增效的“金点子”专家著称。
在工作的33年里,王永伟总结提炼出的《王永伟格子磨“三勤一控”操作法》,减少备品备件消耗、节约电耗年创效达60.4万元,使磨机运转率由65%提高到87%,成为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的代表。通过技术创新,他的219项合理化建议得以实施,累计创效2600余万元,为企业生产提质增效作出了卓越贡献。
“技术更迭快,我们要跑得更快。”王永伟深感时代变革之快,不仅在技术创新上勇攀高峰,更在培养接班人的工作上付出心血。2014年,他的技术创新工作室成立,致力于传承技术,培养更多的技术能手。
“未来,我希望依托更多省、市创新工作室联盟,实现更多资源、技术共享,不断解决在生产一线遇到的难点技术问题,为企业转型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王永伟充满信心地展望着未来。
内燃机试车的“厂三代”传人
“这是我们的创新工作室,里面的教具都是自己设计的。”在中国船舶集团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孙延斐创新工作室,内燃机装试工特级技师孙延斐一边在高压共轨机上进行碰响实验,一边向工作室的成员进行详细讲解,“当这个灯亮的时候,就代表碰响试验成功了。”

孙延斐,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内燃机试车领域技能带头人,先后荣获“河柴重工首席员工”“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技术标兵”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柴三代”,从他的外公到他的母亲,再到他自己,三代人都与河柴重工有着深厚的渊源。
工作20余年来,孙延斐勤于学习、善于钻研,成为解决柴油机试车“疑难杂症”的“万能钥匙”,多次攻克柴油机试验验证的关键技术难关,为国防建设和企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进厂时一名对柴油机一窍不通的员工成长为柴油机试车领域的高端人才,孙延斐凭借着对柴油机运转声音的敏感洞察力,用3年时间练就了一套“独门绝技”,仅凭声音就能准确判断故障并解决问题。为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他主动担当起厂里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编写教材和课件20多份,每年培训50余课时,受训职工600余人次。
“技能是隐性知识,把它们编写成教材和企标,就会成为显性知识,可以代代传递。”孙延斐说。
2020年,“孙延斐大工匠工作室”挂牌成立。截至目前,工作室成员累计完成技术攻关10项、技术革新22项、“五小创新”100余项、关重设备抢修20多次,节约资金1200余万元。
一个在磨机领域传承匠心,一个在内燃机试车领域成就卓著,他们的传奇经历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工匠事业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传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