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12月12日电 近年来,西平县不断深化移风易俗,用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赋能,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文明新风润泽乡里。

红白理事会“理”出好民风
“提倡婚宴从俭,一桌菜金农村不超过360元、城区不超过500元”“白事禁止设宴,改为大锅菜”…… 在西平县专探乡赵寺村村民大食堂,墙上醒目的《红事白事操办指南》,彩礼标准、随礼标准、婚宴标准等内容一目了然。
“以前村里有红白喜事,村民间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造成铺张浪费。有些家庭为了‘不丢面’,甚至借钱办事。”该村红白理事会工作人员表示,如今在村红白理事会的操办和监督下,办事不讲排场、不比阔气,村民少了“人情债”,减轻了经济负担。
以往,高价彩礼让人“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让人“送不起”。在推进移风易俗中,西平县对全县婚嫁彩礼统一“限高”,将限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婚俗陋习纳入村民公约、居民公约,引导新人将文明节俭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今,在西平县广大乡村,红白理事会“理”出了好民风,乡村文明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和谐程度明显增强。
家风家训“训”出好传统
“与人为善、知书达理、勤俭持家、和睦共处”“尽孝敬祖、尽忠报国、尽情交友、尽职创业……”初冬时节,西平县盆尧镇陈老庄村许多家庭门前悬挂的家风家训令人耳目一新。
“实干兴家、勤俭持家、向上向善、爱国爱家。”该村的一位老人在介绍自家家训时表示,将家风家训牌子悬挂于最显眼处, 既是提醒自己,也是教育子孙后代。
据陈老庄村党支部书记陈升辉介绍,悬挂家训是为了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带村风、以村风促发展。每家悬挂的家训都不一样,这是村民道德评议会通过前期走访,结合每家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的。目前全村常住人口700户,悬挂家训的家庭达85%。
“乡村光荣榜”选出好榜样
推动移风易俗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要推动家训“上墙”,更要推动新风气“入心”。西平县在各乡镇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12类“乡村光荣榜”选树,“四香家庭”“文明家庭”“美丽庭院”“优秀村规民约”评选,“新事新办好家庭”选树等活动。
据统计,近年来,该县共选树各级“乡村光荣榜”典型人物36850人,打造120个“移风易俗”示范村,评选星级文明户12万余户,推选“四香家庭”1600户。
漫步在西平县盆尧镇于营村的文明大道上,文明新风扑面而来。2023年,该村将文明大道打造成为“乡风文明一条街”,在500多米长道路的两侧集中展示全村各类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文图介绍。
“以前村里开展评选活动,有的村民不积极参与,需要层层动员。现在村民到村委办事都会问一句:咱村下一届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是啥时候呀,我们要报名……”于营村党支部书记张爱琳说,这两年,村有30余名群众入选了省市县“乡村光荣榜”,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已经逐步形成。
据了解,今年初以来,该县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重点突破、统筹实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营造移风易俗浓厚氛围,把家风家训、好人好事、传统教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持续为培育文明新风、助推乡村振兴赋能加力。(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