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马艳:从钢筋混凝土里成长出来的“小人物”
中新网河南新闻12月12日电 (经晓佳)下坑、扛仪器、钻管道,是洛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马艳2000年初到公司,从事测量员工作的日常。在这个基础工作岗位上,她一做就是七年。
从初出校园的学子成长为市政行业专家,即使现在已身为总工程师,马艳依然觉得“测量是技术工作,也是很多工作的核心。”

“工作没有男女之分”
回望2000年初到单位之时,领导面对手下一众“娘子军”也不免心里打鼓,直言“你们能不能把项目拿下?”马艳她们没有含糊,背着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上登数十米高的桥墩,下到6-10m深的顶管坑,用身体力行诠释了“工作没有男女之分”。
一管一测,几坑轮测,在早年的顶管坑工作中,马艳从未因为测量耽误过施工进度。“在工作中,‘差不多’就是‘差很多’,这是我不允许的。”
马艳认为,工作条件并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理由,正是因为深知测量的重要性,所以每一次的数据都必须准确无误。“当然,我也会怕,特别是踩着长竹梯下去的时候,心都提到嗓子眼。”
干一行、钻一行,学一行、精一行,马艳的努力与敬业精神使她逐渐成长为测量领域的能手,也为以后的操盘掌舵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根基。
工地上的“金点子”
“井没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在洛阳市政建设集团科技信息展厅,马艳看着展示着的桥梁模型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那是2012年,马艳担任滨河北路跨瀍河桥建设项目总工。
“场地受限,大型机械无法入场”“赶上汛期,河道处不允许对大堤进行过大开挖”“在拱架拆卸过程中如何保证桥体稳固性”……这些技术难题摆在了她的面前。
为保证项目顺利施工,马艳带领团队吃住在施工现场,一次次提出想法,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改进,经过多次研究,她独创性地提出制作滑移设备,解决了无法使用大型吊装设备的难题,保障了施工的安全性。没想到小小的点子,在滨河北路跨瀍河桥建设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省部级工法,还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创新源于生活细微之处”,马艳深谙其道。她的工作不仅仅是在施工现场,更是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展现出工匠精神。对她而言,每一次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用实际行动践行“工匠之魂”。

“小人物”也有“大作为”
“在创新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作为洛阳市政集团的总工程师,马艳深知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2017年,她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带领技术团队成立洛阳市政集团BIM技术中心。
为拿下省级技术中心认定,马艳临危受命,带领公司总工办组成技术团队逐条梳理要求,一步步摸索前进。连续半个月的通宵达旦,其他员工有的都扛不住,忍不住连连打盹,她以惊人的毅力五天三夜不寐,最终顺利拿下省级认定。为更好地推广该技术,她深入施工一线,指导技术人员利用BIM技术改进施工技术方案,实现数据信息化应用,逐步构建起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一中心四小组”。
在马艳的带领下,集团公司创新攻关,天堑变通途,先后获得省厅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工法4项,省级新技术示范工程4项,专利35项,还有QC、质量信得过班组等多项殊荣。
“BIM综合应用一等奖”“河南省市政公用行业发展突出贡献者”“第四届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金奖”……马艳办公桌上一路收获的奖杯,既是成绩,也是鞭策,激励她向下一个目标冲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