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12月5日电 周口市川汇区今年以来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富民强村新路径,聚焦农村闲置土地、农房等资源,因地制宜推广智能方舱食用菌种植,走出一条盘活闲置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11月25日,在川汇区城北街道邵火庙行政村,村民孙亚东正在自家的食用菌智能种植方舱内查看温度、湿度以及食用菌生长情况。“我一直在食用菌合作社上班,后来看到方舱收益效果不错,自己也学到了一定的技术,就申请签约了两个,一个5000元成本。”孙亚东说。
据了解,孙亚东所说的合作社是村集体经济浩阳食用菌合作社,其产品远销上海、广州、长沙等地,年营收1000多万元。为进一步盘活资源、助农增收,合作社引进了食用菌智能种植方舱。

该合作社负责人刘国振介绍,食用菌智能种植方舱占地面积小,适合群众家庭种植模式,不仅可以在农村闲置土地上建设,还可以在农村闲置房屋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改装。舱内可控的温度环境适合种植很多高端品种,如秀珍菇、金耳、银耳等,其经济效益是传统种植的10倍左右。
孙亚东透露,现在他白天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务工,下班回家后就照顾自家的食用菌智能种植方舱。“全是电脑控温、控湿,也好管理,两个方舱下来一年收入10万元左右,加上我工作的薪水,一年收入大概十二三万。”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振兴靠能人。为吸引村民种植,川汇区发动党员干部先行先试,由政府向村集体合作社注资购买恒温设备,并提供菌架、食用菌袋和技术,农户提供闲置土地、房屋和劳动力,食用菌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回购销售,带动了村民种植食用菌的热情。
该区城北街道邵火庙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孙林林说,邵火庙村的庭院经济食用菌种植已试验成功,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这几天又有20多户农户参加报名,我们村的食用菌种植农户目前已达100多户。”
截至目前,川汇区已盘活利用闲置农房14处、闲置宅院42处、闲置荒地17亩,在建标准化食用菌智能种植方舱50座,已建成标准化食用菌智能种植方舱23座1600平方米,放置菌棒11万个。
该区区委副书记、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嫣表示,闲置农房变“菇房”,既盘活了资源,又发展了庭院经济,增加了村集体和群众收入,达到一举数得的效果。下一步,该区将以点带面、辐射全区,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吸引更多的村庄、村民参与,实现“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的目标。(文图/川汇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