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河南新闻6月29日电 (杨大勇 程朝辉 李清竹 ) 走进有“中国皂角之乡”之称河南省嵩县九皋镇,连绵起伏的丘陵沟坎之间,万亩皂角基地满眼葱郁。满山遍野的“皂角树”成了当地群众增收的“摇钱树”。
嵩县地域独特,土壤、气候适宜皂角等中药材生长,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据2008年河南省第三次古树名木调查,全县境内现有百年以上的皂角古树达386株,其中,九皋镇皂角刺以品质优良而名扬全国。2021年,全国首届皂角产业发展大会在九皋镇成功举办,会上,九皋镇被命名为“中国皂角之乡”。到2022年全镇长皂刺外销交易量超过1500吨,产业链产值达4.7亿元,年销售量占全国的75%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皂角产业集散地。
“俺们的皂刺虽然扎手,却很值钱。” 在嵩县九皋镇豫博皂角产业协会交易市场,皂角产业协会理事长郭绍波说,到了秋季,皂角尖刺逐渐变成棕褐色,将收购上来的一堆堆皂角刺剪去刺头,打包装车,然后转运到全国各地。
2015年土生土长、事业有成,45岁的郭绍波返乡创业,靠着他手中的“刺头宝贝”,带动当地1000多名群众脱贫致富。郭绍波说:“皂角浑身是宝,皂刺可入药,皂荚果则是洗涤用品、化妆品的原料,皂角籽还可作为养生食材。”
年近花甲的九皋镇九店村村民陈其安和皂角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对发展皂角产业的信心,2010年,他种了80多亩皂角。随后几年皂角刺价格走高,市场供不应求,他收获了“第一桶金”。后与同乡联合成立了合作社,并加入豫博皂角产业协会,在当地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发展皂角种植。“咱农民增收致富,离不开皂角特色产业发展的大环境!”
如何把千家万户的田间地头小生产变成规模化大生产,做大做强皂角产业?近年来,九皋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和协会参与、多边互动、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方向,瞄准了产业下游,扶持郭绍波等乡贤返乡创业,打造皂角产业园、交易市场,统一标准,规范经营,以“协会(或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形成集“基地种植、科技研发、技术培训、生产加工、购销贸易”于一体的实体产业链,擦亮了“中国皂角之乡”品牌。
为了密织网格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皂角,九皋镇在县科工、科协的帮助下,与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了由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乡村致富带头人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队。
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嵩县科协主席王红艳介绍,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培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的有效措施,打造产品品牌,不断保证和提升产品的质量。
“家家种皂角、户户剪皂刺、人均种二亩、收入超万元,初步实现了集体有收益、企业有效益、农户有钱赚的利益联盟”九皋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单一种植到前端育苗、后端加工、终端销售,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了种植、交易、精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如今,皂绿染荒山,一刺走天下,满山遍野的“皂角树”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完)